第(3/3)页 一开始河西走廊的工事没什么关注,但眼下来看,李义府在河西走廊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 朝中众人都觉得需要有人去监理工事。 御史台,刑部,大理寺三方争论不休。 李世民看这场争论起因的始作俑者,也就是当今太子,这小子最近很少在朝堂上讲话。 凡事都摆出了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他是一心建设关中了,可看最近的东宫起居注,这个太子平日里很清闲,清闲得可以与李卫公下棋一整天。 李世民侧目看着儿子,越看越不爽利。 总觉得这个儿子肚子里有货,可他又不想说出来。 “去年开春,李义府科举及第入仕,朕听闻是太子派出李义府前往河西走廊修建河西四郡。” 殿内又安静了下来,众人纷纷看向他太子。 李承乾呼吸平顺,缓缓睁开眼,道:“父皇,儿臣只是让他去河西走廊建设,至于往后的事,儿臣从未对他吩咐过。” 李世民沉声道:“太子行事应该有始有终才对。” “父皇说的是。” “那太子觉得河西走廊的工事该如何安排?” “儿臣以为由父皇来选择监理人选最合适,修建河西走廊的事儿臣的主张,李义府又是儿臣派出去的,碍于立场,儿臣应该避嫌才是。” 朝臣纷纷信服,监察御史马周道:“太子殿下所言极是,陛下!派去河西走廊的监理不能与太子有联系。” 本就是太子主张的工事,自己修自己监理,这成了什么事? 况且朝中还拿出了五万贯,那都是朝中的钱。 见儿子又走回了他自己的位置,李世民沉声道:“御史台,刑部,兵部,大理寺,中书省各指派一人。” “臣等领命。” 言罢,看李承乾依旧是一副雷打不动的作派。 李世民起声道:“玄龄,辅机来甘露殿议事,退朝。” 群臣纷纷行礼,退出太极殿。 午时,甘露殿,今天的陛下心情很不好,正在擦拭着一把横刀,横刀的刀面很亮,白色的布巾擦拭而过,能够见到陛下冷峻的眼神。 房玄龄与长孙无忌走入朝堂。 李世民这才将手中的横刀放下,“承乾近来很少参与政事?” “回陛下,太子将朝中的钱粮调度之事交给了于志宁去批复,而太子也会过目的。” 听着房玄龄的话,李世民又问道:“朕听说崇文馆落成了。” 长孙无忌道:“回陛下,臣听闻崇文馆不会招收外人,目前为止只有温彦博与颜勤礼,还有狄知逊三人,听说许敬宗还身兼崇文馆编撰。” “朕还以为他身为太子会给予仕途许诺,招揽许多名仕。” 房玄龄道:“陛下,自建设崇文馆以来,太子从未有过这种想法。” 李世民忽然一笑,道:“到底是你玄龄教导得好。” 就算是朝中任用官吏,陛下也有意无意地避开某些背景的人。 房玄龄行礼道:“太子殿下向来独来独往,好在殿下为人开朗,并不在意外人的言论。” 长孙无忌补充道:“陛下,这两年以来不论是京兆府或者是新建的崇文馆,太子殿下从未有过动用手中的官吏,来为自己取乐,京兆府也从未单独为太子做过事。” “好。”李世民点头,道:“伱们两个一个是太子的老师,一个是太子的舅舅,口口声声都说太子的所作所为都不是为了他自己。” 事实就是如此,自从太子执掌京兆府,除了名声差了一些,也令关中各县闻之色变。 自始至终,太子都未利用京兆府,给东宫办什么私事。 就算陛下带着数落的语气,房玄龄与长孙无忌都低着头,面带笑容。 李世民竟有些失落,失落的是太子的能力越来越成熟了。 “朕许久没有与你们共饮了,还留有一些葡萄酿,共饮之。” “谢陛下。”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