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孔颖达的年纪很大了,教书教着他老人家自己就睡着了。 李治与李慎深吸一口气外面的空气,便觉得精神百倍。 “张柬之这个贱人,我们受伤时他笑得那样,现在想起来就牙痒痒了。” 李慎连忙道:“皇兄,千万要冷静,要是再闯祸我们就要被赶去封地了。” 李治双手背负,“你放心,还不想现在动手教训他。” 李慎郑重地点头,思来想去被父皇教训了一顿之后,张柬之那张脸笑得就没停过,如今想来也觉得牙痒。 李治道:“走,我们去找许少尹。” 来到京兆府,两兄弟没见到许少尹,听这里的人说是与杜荷公子查看各县去了。 李治与李慎也出了长安城,对赶车的护卫道:“去泾阳。” 这个时候许少尹去见杜荷,除了忙造纸作坊的事,没有其他的原因了。 到了泾阳县之后,果然找到了许少尹与杜荷。 许敬宗看到两个皇子正在快步跑来,又道:“今天就到这里吧,老夫先回京兆府与他们商议。” 杜荷道:“也好,许少尹还要向太子殿下禀报的。” “咦?许少尹这是要走了吗?” “嗯,有事忙。” 李治作揖道:“许少尹慢走。” 许敬宗黑着一张脸,翻身上马就朝着长安城而去。 李慎小声道:“皇兄……我们不跟着许少尹走吗?” 李治回头看向杜荷,又看看远去的许敬宗,又将目光落在了杜荷身上,道:“今天是来找杜荷兄的。” 如今的泾阳造纸作坊还有不少人在劳作,杜荷翻看着手中的账册,又看向还站在一旁的两位皇子。 李治行礼道:“治,见过杜荷公子。” “在下近来很忙,不知晋王殿下有何吩咐?” “这隆冬时节,有什么忙的。” 看杜荷依旧地笑着,李治又不耐烦地问道:“你在忙什么?” “武功苏县的士族近来也在驰援支教,说是往后苏氏子弟不再以苏姓自居要广纳学子,传播学识,将武功县之学传遍关中。” 李慎道:“慎也听闻此事了。” 杜荷走出造纸作坊,又道:“京兆杜氏也不能坐视不管,也要广开学舍收纳学子。” “那往后京兆杜氏的人岂不是更多了?” “京兆杜氏如今都是叔叔在做主,他老人家说京兆杜氏传家的学识教给更多的孩子,所以并不是京兆杜氏的人多了,而是我们杜氏学识的人会更多。” 杜荷接着道:“其实早该这样了,如果指望一个大家族人丁兴旺,可后辈们总归是良莠不齐的,不如早点变通。” “杜荷兄的叔叔是杜楚客?” “嗯,他本是魏王府的长史,也已告老了。” 杜荷道:“听闻晋王殿下善于造一些奇巧之物?” 李治重重点头。 李慎道:“皇兄造出了榨汁桶与风车,都是很好用的。” 杜荷道:“若晋王殿下,能够造出更好的印刷之术,在下便可给晋王银钱。” “当真?” “我杜荷向来待人以诚。” “好!待治回去,定给一个交代。” 言罢,李治拉着李慎就又要离开。 临走前,李慎还伸手抓了一把杏仁放入怀中。 等两位皇子走远,年迈的应公武士彟从后方走来,“你给晋王与纪王这般承诺是不好的。” 杜荷将账册放在书架上,回道:“与其让他们一直来寻,不如给他们一个机会,若能办好也就罢了,若办不好也会知难而退……最好不过。” 老迈的武士彟拄着拐杖,这两年他老得特别快,又道:“其实东宫很富有,晋王与纪王不需要银钱。” “我知道。” “那你还……” “晋王与纪王是有雄心壮志的,他们想要靠自己来闯出一番事业。”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