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翌日,当雨水停歇的时候,东征的先头大军动身奔赴辽东。 李承乾在洛阳的行宫处置完朝政,便目送着契苾何力与薛万备的前军队伍离开,东征的前军所部皆是骑兵。 再回首看眼前的洛阳城,这座古都正在发挥着它的勃勃生机,城里的戒严终于解除了,除了保留宵禁,基本上不会影响原本的洛阳居民的生活。 洛阳修建的历史很久远,久远到可以追溯到周王朝,之后又经历秦汉,魏晋,到如今的隋唐。 其实在北魏时期,洛阳城规模还是很大的,但也在之后战乱中,洛阳也近乎被废弃。 如今的洛阳也是当年隋炀帝在以往的基础上重新修缮,规格也大多数按照皇城的样式来修建,或许当年的隋炀帝是想要将洛阳当作都城的。 见到舅爷与爷爷拄着拐杖走来,李承乾道:“前军已动身了。” 高士廉望着城下的繁华景象,道:“马周治理洛阳城颇有成效,他应该是有功劳的,杨广也可瞑目了。” 李渊道:“要瞑目的人太多了,你不能光说杨广。” “老朽也没说不管其他人。” 见爷爷与舅爷争执着,李承乾走下了城楼,看着一车车的粮草从东面送去。 六万大军的粮草不是一个小数目,而且还要供应很久。 李承乾感受着这一次粮草压力,不免觉得比当初扫平天山时更难。 沿着城墙走着,李承乾一路看着洛阳的城防,父皇如今还在大营中,似乎一心准备出征,也从未过问洛阳的事宜。 “太子殿下。” 见到行礼的人,李承乾又觉得面熟,稍稍一想便想到了当初父皇让柴哲威守备洛阳,道:“柴哲威将军,这些年守备洛阳有劳了。” 都听闻太子对文官严苛,对府兵多有照拂,柴哲威行礼道:“末将这些年……说不上辛苦。” “当年还是柴大将军的兵马震慑洛阳,才有马周他们的施行治理。” “末将都是奉命行事。” 李承乾道:“近来孤都会在洛阳,往后还望大将军继续守备。” “末将领命。” 柴哲威是柴绍与平阳公主的孩子,他年岁已过三十,在军中算是稳重的将领。 两人正说话,却见侍卫来禀报:“太子殿下,赵国公来了。” 李承乾停下脚步,回头看去,道:“舅舅。” 长孙无忌作揖道:“殿下,臣与岑文本,马周众人商议,向陛下请旨,册封高藏为高句丽王,给予认可,封渊盖苏文为高句丽柱国,可其人放松警惕。” “必要吗?” 听到殿下反问,长孙无忌又道:“若能缓解前军遇敌的压力,那就是可行的。” 李承乾颔首道:“来人。” “末将在。” 一个侍卫上前。 李承乾吩咐道:“带舅舅去军中大营面见父皇。” “喏。”那侍卫作揖道:“赵国公随末将来。” 长孙无忌还是一脸颇有心事的样子,就跟着侍卫离开了。 到了晌午的时候,李承乾洛阳行宫内看着各县的奏章,从中可以了解现在的洛阳各县的发展情形。 这些天,关中的奏章也接连送来,关中各县再分各乡的事宜进行得还算顺利。 有内侍快步而来,道:“殿下,陛下下旨封高藏为高句丽王,封渊盖苏文为高句丽柱国。” 李承乾知道这个国书的意思,渊盖苏文在高句丽的所作所为都是不正义的。 就因为这种不正义的行为,很容易落人口舌。 现在的渊盖苏文心虚,并且父皇的旨意能够让他心存侥幸。 打心里,李承乾有点不喜欢舅舅的这种计策,这种摆出大唐默许的意思,来麻痹一时,到最后唐军兵至辽水,渊盖苏文也会醒悟过来。 当然了,也正如舅舅说过的,哪怕能够让前军减少压力,给高句丽添乱,那也是应该做的。 内侍又道:“殿下,赵国公还说要随陛下出征。” “父皇是怎么拒绝舅舅的?” 内侍稍有困惑,随后又笑着释然了,若陛下答应赵国公随军出征,也不用自己来传话,而是陛下让他们传旨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