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碎叶城在葱岭的东侧,这里是天山通往葱岭的要道,也是葱岭前往天山的必经之路。 这个时节的葱岭已入冬季,站在碎叶城朝着远处望去,白雪随风飘落,终年不化的冰川被雪花淹没了。 在葱岭有一种杏花,在葱岭的三月就会盛开,在一些河谷两岸,那些杏花是一道很美丽的景色。 只不过现在的唐人看不到这个景色,抬头只能见到灰蒙蒙的天空,以及风雪中隐约可见的冰川。 自唐人的皇帝扫平天山之后,那时就有唐人的兵马踏足这里,唐人在这里杀了一些人,带走了一些人口与牲畜之后就离开了。 之后大唐的新帝派大军又来到了葱岭,为了保护伊犁河大军征讨葱岭,夺取碎叶,阿史不来城,俱兰,怛逻斯,四城之地。 之后唐军就撤走了,这四城要塞一片荒芜,见不到人烟。 有胡人说,只要你在怛逻斯城边挖出一些土,就能挖出一些尸骨,在寒冷的葱岭高原上,有些尸骨上甚至依旧带着一些肉与筋。 如果你在荒原上发现了横躺在地上的骨架,那肯定是大食人的尸体。 当年一战至今萦绕在葱岭诸国的心头,十万大食人埋骨葱岭,唐人的余威犹在。 甚至在黑衣大食的地界,不能提起怛逻斯城,不然你就会被大食人杀掉。 而如今唐人又一次来到了碎叶城。 碎叶城内,这里依旧安静。 在碎叶城新设置的京兆府官邸内,京兆府对于地方的奏报,都要实地看过,这是京兆府的行事准则。 虽说官位不高,张大安在基层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 任职过县令,参与过关中各县的建设,也经历过崇文馆扩张最快速的时期,也在崇文馆任职过,前往吐蕃支教。 忙完了手中的事,张大安走出碎叶城的京兆府官邸,回想着过去的种种,忽然觉得这十余年很漫长。 有士兵快步跑来,道:“碎叶城粮草还够军中半月用度。” 张大安点着头,“还算富裕,告知军中将士,天山的粮草不日就会送到。” “喏。” 吩咐完这些事,张大安又来到了碎叶城的城头上。 这个季节的碎叶城寒风刺骨,白方坐在火边吸了吸有些鼻塞的鼻子,道:“他们总说唐人总是在最冷的时节来到葱岭,也不知道唐人是为了图谋什么。” 张大安在火边坐下来,拿起火上的陶壶倒上一些热水之后,饮下一口温暖身子。 白方裹着毯子道:“其实唐人从未有图谋。” 张大安喝着热水,白方许多学识都是来自崇文馆的,以前的白方读的都是龟兹寺庙中的经书。 虽不知道以前的白方将军是什么样子的,可张大安支教这两年最大的感悟就是,崇文馆的学识是可以改变人的。 这种改变源于兼爱,让人们更注重自身与环境的变化。 在崇文馆最影响人的,是那些故事,天可汗东征的故事,郑公的故事,或者是英公李绩,单骑行几千里地,前往长安履约的故事。 当然,光是这些不足以改变一个人,还有崇文馆的精神,以民生为基础,相较于那些部族牧民的陈旧观念,崇文馆的教导更注重个人的力量在集体中的体现。 其次,这是首先学会自爱,其实你原本可以得到更好的,只不过你需要去争取,在学会自爱之后,去爱天下人,让更多的人学会自爱。 张大安觉得自己读过很多书,他也想不起来了,当年墨家的兼爱是不是有这种说法。 换言之,这种兼爱以另一种形式被崇文馆消化利用之后化为己用。 若要追溯,那也就只能归类于墨家。 在吐蕃与西域的影响便是如此,放眼关中,又是另一种情形,崇文馆的学子不会与人论对错,而是积极做实事。 崇文馆的学识很简单,简单到只是教会人如何明辨是非。 而吸收了郑公的精神之后,崇文馆正在完成一种全新的构建,让崇文馆的学识与精神更加完善。 有人说崇文馆让皇帝更加集权也好,让教化之权实质性地被朝中抢走也罢。 不如,听其言而观其行。 牛粪依旧在火中烧着,白方又添了不少。 张大安道:“军中的事,你要自己去做,我不会再帮你了,有违本分。” 白方从火边拿起一张烤好的馕饼,目光看着火焰道:“你教我,我要怎么样才能当好一个将军。” “李奉诫没教你吗?” 还能听到寒风在碎叶城中呼啸的声音,有些风顺着墙缝吹入屋内,让火焰有了些许摇晃。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