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十二岁的小孟极一步步走入承天门,在沿途侍卫诧异的目光下,走向了太极殿。 “我讲话是不是太快了?” “末将……” 小孟极有些因寒冷而泛红的小脸上神色平静,解释道:“我平日里要学的学识有很多,时常很忙,因此讲话很快。” 殿前侍卫闻言,又是汗颜。 待到了殿前,侍卫神色有些慌乱道:“陛下,公主殿下来了。” 来殿前的正是还没有正式封号的小公主。 小孟极在殿前行礼道:“孟极拜见父皇,诸位大臣。” “不用多礼了,入殿吧。” “喏。”她回应着,垫脚从侍卫手中拿着两卷书,书卷抱在怀中又十分从容地走入殿内,而后在群臣面前站定,她也丝毫不怯,而是十分懂事地行礼,开始解释。 “听闻父皇与诸位大臣有提及昆明池,孟极会意之后便明白父皇所需,其实钦天监这些年来一直在记录关中的每年的点雨量。” 言罢,她打开书卷递给一旁的郭骆驼,道:“这是这三年来的点雨量,近些年关中的点雨量看似有下降,但其实是因雨季比往年更集中了。” 郭骆驼一边看着钦天监的记录,时而点头。 在太极殿内,郭骆驼特意想要挺直腰背,但常年种地的郭骆驼后背依旧有些弯曲,即便是尽力挺直了,也显得有些佝偻。 小孟极站到了一旁,与年迈的老内侍站在一起,乖巧地等父皇结束早朝。 又见父皇侧目看过来,她乖巧一笑,眯着眼牵着杨内侍的手。 杨内侍面带笑容,身形也有些佝偻,被小公主牵着手感受到莫大的幸福。 再看回眼前,众人纷纷翘首,想看看钦天监记录的卷宗上究竟写着什么,而郭骆驼似乎看得很入神,口中似有低语正在盘算。 待看完之后,郭骆驼又将卷宗传阅给其他人。 点雨量又是一个新词,是从钦天监的记录中出现的,而且钦天监记录了每年每一场雨季的点雨量,奇怪的是这种点雨量是用分,寸,尺来记录雨量,而不是用一斗,或者斛来记录。 原来钦天监每年都在做这些事。 若是钦天监与太府寺,司农寺三方能够通力合作,关中的农事说不定会更好。 一直以来颇为神秘的钦天监原来一直在为民生所计,为民生记录每年风雨,令朝臣心生惭愧又感动。 郭骆驼道:“陛下,正如钦天监所记录,与臣所知并无二致,秦岭以北的雨水看起来少了,但降雨量更集中,若推算实际的雨量该是不减反增的。” 太府寺卿高智周行礼道:“陛下,臣以为该重修昆明池。” 见有人还要反驳,李承乾缓声道:“自古以来,有人觉得天时地利不可逆,但在朕看来如今河西走廊以西种了二十余年的树,成千上万的人们迁徙至沙州,瓜州,在那里种出了大片树林,甚至还能种出一片能够种瓜果的果林。” 说是迁徙了成千上万的人去沙州,其中有绝大多数都是犯人,自贞观十八年以来,陛下还是太子时就将大量的犯人送去了西域种树,有些人在西域活下来了,并且在西域安家。 有些人在西域没活下来,他们成为了树木养活所需的人肥。 不管这些犯人死了还是活着,都在为社稷燃烧自己,哪怕是人肥,那也是有用处的。 在多年来的传闻中,河西走廊以西的确有了一大片的树林,成了西域商贾来往的休息场所,甚至还能开设酒肆。 而这片树林还在继续扩张,甚至一路往高昌与焉耆而去,谁也不知李唐这一朝要种多久的树,大抵上可能还要延续十年,二十年? 既迁徙了人口,又种了树,这难道不是一段佳话吗? 李承乾又道:“需要昆明池用水的村县有十余个,说要让朕迁都的难道是要朕坐视水源枯竭,而看着他们土地荒芜,他们的生活水源断绝吗?迁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后不要再轻言迁都。” 英公率先躬身行礼,道:“陛下圣明。” 而后群臣跟着一起行礼,道:“陛下圣明。” 当年有人觉得关中种不出葡萄,但关中种出来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