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比武-《水浒我为王》


    第(2/3)页

    两人全力斗了七八十合,竟是一个势均力敌的局势。

    “哈哈,痛快!痛快!”眼见两人在短兵上不分胜负,鲁智深一刀荡开李瑾递过来的长剑,跳出战团,笑道。

    “哥哥好手段,不愧是沙场厮杀的好汉。小弟这是献丑了。”李瑾倒提长剑,拱手说道。

    “兄弟莫要谦虚,你这般剑术,就是洒家昔日在西军之中也少见得很!不知兄弟可会长兵?”鲁智深先是夸奖了李瑾一句,接着问道。见到李瑾点头,接着说道,“今日还未尽兴,兄弟可愿再陪洒家耍弄一番。”

    “请哥哥指教。”李瑾也正在兴头上,鲁智深有这样的兴致他自然愿意奉陪。

    两人各自回房拿自己的武器。不一刻,又回转到院中。鲁智深提的自然是禅杖,李瑾的武器却是一把似长矛,但又不完全相同的武器。

    “兄弟使得这是……铍?”见了李瑾手中的武器,鲁智深有些不确定又有些惊讶地问道。

    “哥哥好见识!”李瑾赞了一句。

    铍是古代长兵器之一,形象的说就是短剑与矛的组合,铍首为尖峰,平脊两刃,长一尺左右,形制极像短剑,后端为扁形或矩形的茎,用以装柄,一般在茎的近端处开有圆孔,以便穿钉固定。铍与矛的区别,除了头的形制不同外,主要是装柄方法的不同:矛是把柄纳入矛筒中,而铍是将铍茎插入木柄中,外用绳等捆绑。

    不怪鲁智深惊讶,长铍虽然出现得较早,但是在西汉以后就销声匿迹了。事实上李瑾手中的长铍也不完全按照古代的形制,而是结合了马槊的制作方法制作的。

    刃部以下连铁杆一体锻造,铁杆外缠以上等拓木剥成的粗细均匀的蔑,再用胶漆胶合,外层在缠绕麻绳,待麻绳干透,涂以生漆,裹以葛布,葛布上在上生漆,干一层裹一层,直到用刀砍上去,发出金铁之声,却不断不裂。铍杆尾部还装了红铜纂,既是作为配重,也可以作为一个小枪头。

    整把铍杆长八尺,加上铍首就是九尺(约合2.85米),由上好的西域精铁铸造,重三十斤。也亏李瑾身形长大,臂展超过两米,膂力过人,使用起来才能如指臂使。不过这长铍好是好,但是铸造的时间却超过了三年,花了李瑾一小半的身家。

    见到鲁智深眼中颇有好奇之色,李瑾给他详细的介绍了一番。这才开始比斗。

    好在李瑾的这个院子够大,足够两人施展。这也是李瑾看中这地方,租下来的原因之一。买?不是李瑾不想,实在是这东京城的房价太贵了,作为此时首屈一指的大都会,人口众多,土地稀少,房价能吓死人。君不见诸多名士高官如欧阳修、苏轼等人在东京买不起房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