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节 指以我明路,寄以我无望(一)-《寻今》


    第(2/3)页

    李南看着她,他那关怀的眼神里掺杂着一丝敬畏,一丝怀疑,他微微躬身,小声地说:“您饿了吧?进些汤水可好?”

    姚今不理他,冰冷地问道:“他呢?”

    “他?”李南没会过意来,愣了愣又小心翼翼地问:“您是要唤谁过来伺候,老奴现在就叫人过来。”

    “皇、父皇在哪?”姚今咬了咬下嘴唇,还是将这两个字说了出来。

    李南唯恐自己耳朵出了毛病,眨了眨他那绿豆般的小眼睛,看看两旁边伺候的丫头,此时都一齐跪了下来,他拍了拍自己的脑袋,终于露出笑容,恭恭敬敬行了个大礼,谦恭道:“公主总算大好了,老奴这就去回禀陛下。”

    姚今疲倦地转过身对着床里,又将蜀锦的被子朝上拉了拉,闷闷说了一句:“全都下去。”

    不过短短几天,雅公主回魂的事便在整个皇宫乃至整个京城传开了,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众人都是津津乐道,一时间各种传闻说得绘声绘色,简直要编出一本戏来。而皇宫里到底有些忌讳,后宫的人虽然都有一颗八卦的心,也不敢过分公开议论,好在司天台十分善解人意,很快便挺身而出,说是早就发现星象异动,占卜后得知是大吉之兆,方位便在承欢小筑外的荷花池。好巧不巧,姚今被宫人找到的地方就是在荷花池边,而她的手腕上,正牢牢扣着当年雅公主死时另一只丢失的金铃铛。

    有了太子在光华殿年宴上的那一出,再加上荷花池便众人皆有目共睹的这一幕,司天台的言论不过也就是顺应了皇帝的意思。姚今的年龄、出身、样貌都还没有一一详加核实,皇后提出的种种疑点也都合情合理,后宫各处大多还持着观望态度,然而皇帝的一纸诏书和金册玉印,就在二月初二这一天的早上,直接由李南捧进了承欢小筑。

    “门下:长女李雅,性情端淑,举止幽闲,可封为雅公主。赐金册、玉印,食邑一千户,居承欢小筑。”

    “哦。”姚今淡淡地应了一声,仍是一动未动。李南以为她不晓得诏书已经念完,觉得自己有义务提醒一下,便微微上前一步,正要说话,姚今却突然拿起了他捧着的金册,翻来覆去看看,问了句:“纯金吗?”

    “啊?”此话一出,李南差点下巴也要掉到地上,他结结巴巴回道:“公主殿下,这自然是纯金,一丝不敢掺假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