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龙生九子子子不同-《我在大明养生百年》
            
            
            
                
    第(2/3)页
    一个吕氏老人侍奉在侧,等大儒讲完,高兴地上前来笑道:“皇孙殿下,今日可有收获?”
    朱允炆面色古板地看了她一眼,小声道:“我自当刻苦学习。”
    那吕氏老妇人欣慰地点点头。
    朱允炆却捏着拳头,黑亮眼神坚定内心道:“大哥,允炆一直记着,要为我大明之崛起而读书,允炆绝不让你失望……”
    不远处。
    太子朱标正在和儒臣相谈,见到这一幕,不由得重重皱了皱眉。
    文华殿本就在东宫。
    且太子妃吕氏如今是东宫之主,将皇孙安排前来听讲,并无太大不妥。
    毕竟,又没有明文律法规定不可。
    但问题是,皇长孙朱雄英并未前来听讲,而朱允炆,只是个庶出嫡孙。
    当年,在朱雄英生母常氏薨后,朱元璋仅过了一年左右便将吕氏扶正,册封为继妃。
    这是因为,国不可一日无君,东宫不可一日无主。
    而且吕氏和宋濂等儒学世家,根深蒂固,势力庞大,当时为了笼络拉拢儒学世家的投诚认可,朱标便同意了此事。
    因为,天下读书人不喜朱明洪武皇帝的太多了。
    看看施耐庵,徐麒之流便可得知。
    谁知,如今看来……
    吕氏坐镇东宫,难免势大,且就算吕氏无心,她带入宫来的那些陪嫁的吕氏宫女,内侍,老人,还是会偏心,在某些方面挟制朱雄英,却偏向于朱允炆。
    这与礼不符,会有隐忧!
    朱标挥挥衣袖,让身边儒臣推下,宽润脸颊严肃起来,往外面看了看,长期跟在他身边,专为太子朱标办隐秘差事的锦衣卫千户蒋瓛,正恭敬地站在门外。
    蒋瓛年岁不大,精明能干,善于揣摩上意,而且他武艺高强。
    不同于毛骧的黑脸精瘦干练,蒋瓛皮肤白皙,唇红齿白,甚至没有胡须,如果不看锦衣卫的装扮和那把绣春刀,倒像是个儒生公子哥儿。
    实际上,他比起毛骧更可怕。
    毛骧这人,对外严,对内松,面对胡惟庸和李善长等淮西旧人,始终留着几分情面下不去手,而蒋瓛却毫无这些顾忌。
    在朱雄英来的那个前世,蒋瓛是接替毛骧的锦衣卫第二任指挥使。
    许多人以为他是朱元璋的亲信,实则,他一直是太子朱标的亲信,专为太子朱标办各种秘密差事勾当,也是朱元璋给太子朱标安插的鹰犬。
    甚至严格点来说,洪武四大案,三大案都是太子朱标经手参与,而蒋瓛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太子朱标所器重。
    如今的锦衣卫,除了毛骧,就属他蒋瓛权势最大,虽然只是个不大不小的千户,却权柄极重,生杀予夺皆能操控,许多官员称呼他为“二阎王”,意思是毛骧是阎王,他是二阎王。
    由此可见蒋瓛之威名。
    朱标坐在椅子上,将自己衣袖招展挥了挥拉回,遮住身前微微隆起的小腹,他收回目光看向前方诸多儒臣,面色凝重地点了点头。
    那边,虽说朱标并未对着蒋瓛点头,他却拱了拱手,恭敬地举起了手中绣春刀。
    躬着身,蒋瓛举刀缓步退出,白皙脸上竟然露出一丝兴奋地笑意……
    ……
    御花园。
    马皇后身体稍好些,就闲不住,而且她这个年岁的老妇睡眠很少,清晨起的极早,常起来之后,呆呆坐在亭子里。
    诸儒臣们口若悬河地在文华殿内讲经。
    御花园旁边的皇田里,朱雄英却戴着草帽,赤脚,好似是个农家孩子,正在拾掇一块儿花田,和一板一眼穿戴严肃的朱允炆等皇子皇孙相比,朱雄英更像是个山间田野的野孩子。
    但他这样反而更受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喜欢。
    就连后宫的妃嫔,宫女,内侍,都对这位特别的皇长孙十分爱戴。
    因为朱雄英从不摆架子,且事事亲力亲为,能自己做绝不让下人动手。
    而且下人犯了错,也没跟他们红过脸。
    有妈的孩子像块儿宝,没妈的孩子好不了。
    幸亏,朱雄英还有个一直疼爱自己的皇奶奶马皇后。
    此刻,马皇后正眯着眼恬静笑着,听着朱雄英和高丽籍太监金丽渊聊农事。
    “金左监,你们高丽国的老农所种的耐寒稻谷,一年收成如何?”
    朱雄英咧嘴笑着问道。
    被称为金左监的高丽籍太监名叫金丽渊,他其实是元顺帝时候,元顺帝二皇后奇皇后的贴身太监朴不花带入元朝宫中的。
    当时因为奇皇后受宠,但是在后宫很受排挤,朴不花便从高丽找了许多内侍,宫女,让后宫的高丽人有话语权。
    这个朴不花也称得上是个痴情种。
    他与奇皇后自幼青梅竹马,两情相悦,可是最终奇皇后被送入大元宫中。
    于是,朴不花自愿阉割入大元后宫,常伴奇皇后,为了让奇皇后地位稳固,还一度在大元后宫里玩起了甄嬛传,抓权夺权,拉拢权贵,几度掀起政变。
    大明收复大都北平之后,还是小太监的金丽渊就被俘获,一并收入应天府南京,在洪武二年,皇爷爷朱元璋派遣此人,将高丽和元朝的官宦驻节无关人等,共一百六十余人送回高丽。
    而之后几次辽东交涉,也让这个金丽渊前去沟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