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实不相瞒,我有一个本子-《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


    第(2/3)页

    裕王妃把他的神情看在眼里,也有些心疼。

    相公喜欢听戏,这个爱好比起许多皇亲贵族的怪癖来说,简直是淳朴得不能再淳朴了。

    况且他对那些美人名角,虽然很喜欢,但从来没有和她们发生什么,哪怕是有送上门的,他也没有要。

    单凭着这一点,裕王妃就很支持相公的爱好。

    眼见着他愁眉苦脸的样子,裕王妃不经意就看到了悠闲自得的儿子,瞬间脑子里灵光一闪,“淇儿,老天爷给你开启了聪慧,那你能不能写一个好的戏曲话本呢?”

    大康朝的话本故事很多,有善于写故事的人,就拿到书铺去卖,少则几十两银子,多则上千两银子。

    遇到很出名的,一个话本富裕一家人,都不是什么开玩笑。

    无数的小姐和夫人们,就靠着每年几十个不同的话本来消遣平日生活了。

    当然话本更多的表现形式,还是在于说书先生们。

    他们拿到了话本后,便会自己揣摩一阵子,从而用说书的方式演绎出来,获得听众们的喜爱。

    说书先生这个行当,在大康朝比戏曲更加的繁荣,起码十来万人在从事着这个行当,戏曲去不了的一些小乡镇,都有说书先生的存在。

    可是有一点。

    戏曲话本可以拿来当说书说,但许多说书话本却没办法改编成戏曲。

    毕竟戏曲的要求很严格,在这古代算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娱乐,那些低俗的、犯忌讳的等等故事,一概不可能出现。

    以前也不是没有出现过,非常受欢迎的说书话本,被人改编成了戏曲曲目,结果最后却没有人捧场,弄得损失很大的情况。

    专门搞戏曲的人之中,肯定也是有不少的专业写本子的人的。

    但他们能找到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也就那么多,几百年的时间下来,能写的好故事都被写了,新的拿出来很多都没有民间流传基础,当然就不怎么受欢迎。

    久而久之的,这些戏曲寻常的班子也能唱,但是那些顶级的大家们却是看不上,不愿意屈就这么一般的曲目。

    说白了,长期唱那些经典曲目的人,哪里还看得上低端的曲目?

    唱了就是在丢脸,丢份儿!

    ……

    本来裕王妃问儿子,也就是顺口一问,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期待。

    因为柳铭淇从小就喜欢上树抓鸟、下河捞鱼,对于“文”的一方面,完全没有表现出什么天赋。

    只不过现下儿子正好在场,裕王妃也就问了这么一遭。

    结果她却没想到,柳铭淇还真的是有故事!

    少年看了看一脸忧郁惆怅的老爹,挠了挠头道:“爹,我唱一首歌给你听听。”

    说着,柳铭淇就唱了起来:“山对山来崖对崖,蜜蜂采花深山里来。蜜蜂本为采花死,梁山伯为祝英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