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任何一顶帽子,三试考官都扛不住,只能任由名士大儒们兴风作浪。 关键是乡试。 乡试一是考官由礼部选派翰林词臣下来主持,他们本身就是名士大儒,不吃你以前那一套。 二是名额极其金贵。 比如南直隶的南闱,每县两三百诸生,大概是十选一,选出三十位生员获得乡试资格。南闱合计有三千多名入考生员,选取一百三十到一百五十位举人,平均三十位生员出一位举人。 算算这比例有多低,名额多金贵。 所以名士大儒兴风作浪在乡试不管用,必须朝堂上的好友们出面。 暗地里大家坐下来好好协商,这一科伱们这一脉人丁兴旺,可以多录几位,下一科就该补给我们了。 要是不讲规矩,那大家都没得玩了。 这时考官们有话说了,你们把名额定下来,好处都分了,我们呢? 我们在京师清苦了好几年,终于盼到有外放的机会,准备把前几年的亏空好好补一补,你们总不能让我白欢喜一场吗? 当然不会亏待这些功臣考官们。 回报的方法有很多。 一是拜房师、座师,中试的举人给阅卷的考官送上一份拜师礼,感谢他有慧眼,在数千试卷中把自己那份给圈点出来。 二是出文集。乡试考官们都是有些才华的,平日里都有写些文章诗词。 当地缙绅仰慕才华,主动请求给考官整理文章诗词,再把他们的上疏也一并整理出来,编成文集,请数位名士做序,然后刊印发行。 即得名。 你看这位考官的诗词文章写得多好,诸位名士大儒都交口称赞。 你再看这位考官的上疏写得多好,忧国忧民,真是好官啊。还得利。 负责集文刊印的缙绅会说,这文集实在是卖得太好了,本地几家书院在买,各县的生员诸生们也在买,以为典范楷模。 书卖得好,自然这润笔费就给得高了。 考官们两袖清风来主考,满袖金风而归。 用这个考验乡试考官,哪位考官经得起这样的考验? 李梁安在公诉文书里,详细地把这些腌臜事一一揭示出来。 主考官甲收了二十五位门生孝敬,出了三本销量火爆的文集。 同考官丙收了十位门生孝敬,出了一本销量不温不火的文集。 但他的字写得好,隆庆元年来南京主持南闱时,上百家东南乡绅们,请他为商铺、桥、祠堂、学堂题字,以彰文采。 这个可是真正的润笔费,非常地润啊! 此外还有考试完后,秦淮河连开数日文会,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 主考官乙回京时,多了一位小妾,是秦淮河一位花魁,与乙先生以文会友,情投意合,于是同与文会的众人,有感两人情比金坚,便凑钱赎出花魁,成就一段佳话。 如此风雅之事,在场的人恨不得一天来一次。 可是在李梁安的公诉文书,毫不客气地揭露,那次赎花魁属于主考官乙临时加价,当时主持这次南闱的名士大儒们非常生气。 谈好的价钱,临时加价,太没公德心了! 要是人人都这样,以后大家还能不能一起愉快地为国抡才? 主考官乙偏偏坚持不让,非要说出了趟公差,突然觉得身边无人,晚上寂寞难耐,彻夜难眠,这签字的手,拿不住笔了。 玛德,起色心就是起色心,用得着说这么文雅吗? 此外大家都知道,你的老恩主徐阶致仕了,现在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你觉得前途未明,抓住机会想多捞一票是一票。 可是乡试正式中试举人名单,需要主考官乙签字用印,报到礼部才能正式生效。九十九跪都过来了,实在不能在最后一哆嗦上卡住。 地方大佬们商议一番,只能同意凑钱赎人的新要求,但是相应地在刊印文集的润笔费上减少了一部分。 凭什么你比其他考官要拿得多? 我们都是读圣贤书的,做事第一要讲公平,第二第三还是要讲公平,不公平如何立规矩,不立规矩如何成方圆? 李梁安的公诉书还没念完,围廊和庭院的秀才诸生们忍不住骂起来。 你自己算算这层层选拔的比例,就知道考一位举人有多难,偏偏还有人徇私舞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