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为了避免文官又一家独大,朱翊钧一定要把武将勋贵代表放进资政局里,让他们参与到军国大事的决策中来。 他们可以不出声,但是不能不知道。 现在是大明开疆拓土的黄金时代,让军方代表进入到资政局里,成为资政大学士之一,既是一种奖励,也可以让大明的许多资源能够为之服务。 戚继光被定为资政大学士,接任谭纶后,许多大臣心里开始盘算。 王一鹗怎么办? 这位内定总戎政使的新秀,放在哪里? 要是放在内阁,那如日中天的潘应龙又怎么办? 皇上如何摆平这碗水? 朱翊钧接下来的话,也逐渐揭开众人的疑惑。 “朕在考虑新一届内阁时,非常苦恼。 为什么苦恼? 不是无人可用,而是人才济济,个个皆宰辅之才,朕不知道该选谁了。 王一鹗,刚毅果敢,通达干练,文治武功,皆有建树。 潘应龙,机敏谨慎,胆大心细,尤其擅长经济,颇有政绩。 选谁,朕选谁?” 众臣也忍不住点头,是啊,两人才干皆在仲伯之间,谁上去接任张居正,都能成为一代名相。 “朕左思右想,委决不下,干脆分别与两位细谈,阐明朕的意思,问问他俩的意见。 最后潘凤梧对朕说,臣资历、才干不及子荐先生,接任内阁总理者,子荐当仁不让。” 朱翊钧点头赞许,“高风亮节啊!凤梧高风亮节。如此谦逊,朕心甚慰。” 众臣心里清楚,潘应龙不见得如此高风亮节,有可能是皇上说服了他,才接受此安排。 但是皇上这么说,就是托了潘应龙一把,不仅安慰了这届落选的他,也让王一鹗承他一份人情。 人情,后续是要还的! 朱翊钧拍板道:“朕意已决,以王一鹗为资政大学士,接替张师傅为内阁总理。” 众人沉下心细细一想,这样的决定也不错。 王一鹗虽然年轻,才四十六岁,但是他戎马倥偬,南征北战二十多年,跟胡宗宪、谭纶一样,身上都有旧伤暗疾。 胡宗宪六十岁时开始频频犯病,万历二年中风,在医院躺了几年病逝。 谭纶接任总戎政使后没两年,痰症越来越严重,去年开始,几乎无法理事。 他年纪不过五十六岁啊。 王一鹗看着刚毅直猛,但身体肯定没有潘应龙好,这两年脸色看着差了很多。 这一届上不去就五十六七岁了,那时的身体怎么样,令人担忧。 潘应龙比王一鹗小两岁,再等十年,也才五十四岁,他这样的身体,正值年富力强! 可是皇上怎么安排潘应龙? 接任王崇古的右丞一职,担任王一鹗的副手? 那内阁就热闹了哦! 朱翊钧继续说:“海公时常对朕说,他这个御史中丞,做得不甚爽利,为什么?憋屈!要顾全大局,不能狠狠地严惩贪官污吏。” 众臣笑了。 海瑞这个性格,他在御史中丞职位上,官员要是犯事在他手里,不死也得脱层皮。 可是总不能一刀下去把所有的官员全部砍死吧。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这是皇上给都察院题的词,定的职责。 为了拉住这头犟驴,皇上也没少费功夫,搞得君臣俩都很累。 趁着换届,海瑞想退下来,朱翊钧也巴不得。 “朕就遂了他的心愿。免了他资政大学士和御史中丞的职,委他为大理寺正卿。” 按照万历新政官制,大理寺正卿连资政学士都不是,只是加一个朝议大夫。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