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7章 天下之治(一)-《大明元辅》
第(1/3)页
乾清宫西暖阁的铜漏滴答至丑时三刻,高务实捏着西域快马送来的密报,指腹摩挲着“靖西堡成”四字旁的朱砂批注。
烛火将他的影子投在绘有《丝路屯田图》的屏风上,四十来岁的身躯虽仍然挺直,却在坐蟒袍下透出一丝紧绷——自先帝宾天以来,这已是他不知多少夜过子时而未眠了。
“元辅,该用参汤了。”宫里特意配给他的宦官林熙捧着青瓷碗近身,碗底沉着的辽东野山参切片在烛火下泛着琥珀色的光。
高务实摆了摆手,目光却落在舆图东侧那道蜿蜒的赭色虚线——那是耗时一年零八个月贯通的“西极驰道”——从嘉峪关延伸至西伯利亚镇西堡(托木斯克),再经秋明、定山堡(叶卡捷琳堡),最终抵达靖西堡(奥伦堡),全程八千三百里,由十万囚犯以“戴罪立功”之名,同时配合有偿征用的沿途各鞑靼部落相助而最终完成修建。
他记得去年隆冬接到的奏报:首批征发的囚犯多为华南华北私盐匪帮与西北马匪,本以为会滋生事端,却因每日定额发放的麦饭咸肉与“完工减刑三等”的“优厚条件”,竟爆发出惊人的劳作效率。
这些囚徒劳工们顶着戈壁风沙和西伯利亚寒潮,用京华运来的炸药开山辟路,以“十里一烽燧、三十里一驿站”的规格,硬是在流沙与冻土间凿出一条可供三辆弹簧马车并行的驰道。
虽说这第一轮修路,高务实定下的标准也没有太高,肯定比不上著名的秦直道,但因为这条路按照他的预计会一直有人使用,所以倒也不担心很快被覆盖,足以支撑到后续的维护与扩建。
至于花费,因为主要劳力要么只需要供应伙食与衣物,要么是用在大明并不怎么值钱的日用之物赏赐(给鞑靼诸部),所以倒也不算太大。整条路修通,算起来才花了不到七十万两,反倒比他预计的还节省了几乎一半。
为此,他还派出好几拨御史,沿途调查是否有强征鞑靼诸部劳作,或者任由囚徒累死等情况,结果居然也没有发现,倒是令他好一阵诧异。
他认真思索了一番,终于确定,只要制度合理、监管到位、拨款给足,下面的官员还真未必非要从中捞一笔。毕竟,负责沿途督导修路的官员大多只是举人出身,好不容易捞个官做,元辅又给“戈壁津贴”和“冻土津贴”,甚至还给记“双倍考课绩效”,大家还真不愿意乱来,免得浪费了好不容易得到的升迁机会。
“传旨给三边总督、安西总督、西庭总督,”高务实将密报搁在《西域军粮调度表》上,“着西极驰道沿途驿站各增储煤炭四千斤,每城池、坞堡配备京华造水车十架。”
林熙刚要退下,又被他叫住,“再拨五万套棉袄给筑路囚犯,以备耗损换用,但凡冻死一人,督工官考课直降一等。”
林熙走后,高务实终于累得睁不开眼,和衣靠在案上迷迷糊糊睡去。在文渊阁值夜班的两个小太监见怪不怪,悄悄摸摸地上前将暖炉的火升大了一些,又给高元辅轻轻披上一张薄毯,这才退出门外候着。
卯时三刻,文渊阁内的九枝鎏金烛台尚未燃尽,徐光启踩着晨霜疾步而入,发间还沾着未化的雪粒。这位新任皇家科学院副院长大袖中鼓囊囊地塞着一叠报告,怀里还抱着一本卷角的《几何原本》修订稿。
“元辅!”他掀开貂裘,露出内衬的官服,“学生昨夜与科学院诸生论及浑天仪改良,有学员宋应星提出‘以铜壶滴漏校准日晷’之法,堪称妙绝!”说着便从袖中抽出一张草纸,上面画着齿轮与铜壶联动的示意图,旁边批注着“水排动力,误差可缩至刻”。
高务实接过手稿,很是仔细看了一会儿才明白对方的意思——毕竟是文科生出身,现如今他这个“天才”在一些相关知识上已经不那么神奇了。不过,他对此不忧反喜,毕竟只有人才培养梯队开始自行更迭,才意味着他这些年的改革没有白费,否则什么玩意都靠他指点,他纵使满身是铁又能打几颗钉?何况,他一个文科生,也真没有多少还能指点的了。
又看了一会儿,高务实的目光扫过“冶铁篇”中对高炉鼓风系统的改良设想,指尖在“串联式皮囊鼓风”图示上轻点:“此子是科学院学子?现居何处?”
徐光启忙道:“是科学院第一批预备生,目前尚在顺天府学格物斋学习。据学生所知,他每日卯时便守在铁坊观炉,搞得双手满是燎泡,被人调侃说不像当院士的料,倒适合去做铁匠。”说到最后,徐光启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着即录入皇家科学院,赐七品俸禄,专司器械改良更新,并准继续贡举。”高务实将手稿递给林熙,“再赏他二十斤岭南白糖——就说我说的,日子太苦了适合吃点甜的。”
高务实说着也笑了起来,又顿了顿,补了一句,“若能制成可在零下三十度运作的轻便锻铁炉,许他入值文渊阁旁听机务。”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