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改良秩序办法多-《三国的理想国》


    第(3/3)页

    从煤炭到卫生纸,从粮食到盐糖,可谓是一应俱全。

    汉末三国时期,因为各诸侯为了自保与掠夺财富,大都自己铸钱。

    开始时,他们的确藉此攫取了大量财富,但终究会伤及社会财富的根基。

    不久,大肆铸钱就造成了物价的飞速上涨,富户们纷纷破产,百姓们的生活更是艰难。

    极端的时候,斗米斗盐的价格,都是成千上万的。

    不得已,各地基本以盐、米这样基本生活需求的实物,替代不同形制的“五铢钱”,在市场上通用。

    现在的番禺城,乃至南海郡诸县,随着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商船不断前来贸易,盐、米的价格,从每斗数百钱,逐渐回落了下来。

    当地的世家豪族,原本想着囤积居奇,继续如同以往那样大获暴利。

    可他们每天派奴从,或者是自己亲自去城内的市场查看价格后,不禁叫苦连声,心里每天都在哗哗地淌血。

    市场的入门处,士颂命人竖起大木牌子。除了衣帽鞋袜、锅碗瓢盆扫帚疙瘩、柴炭农具以外,稻米、食盐的价格,尤为著写得清晰。

    并且,这些价格被画成了曲线图,让那些不识字的老乡们,也能一目了然。

    倾斜,甚至是陡峭地下跌的米、盐价格,那些大户们仔细盯看之后,担心眼花看错了。

    再揉揉眼睛,他们确认自己的眼睛和大脑没有错乱后,都恨不得倒过去看——当那些价格曲线是上涨的。

    此时,他们中间家底殷实的,还咬牙坚挺着,捂紧自家仓库里的米、盐等物。

    那些自觉抗不住,或是底子薄的的大户,接连开始低价倾销。

    这样反而救了这些人,也更加造成了盐、米等价格的滑落。

    百姓们因为生活成本大幅度地快速降低,肯定是拍手称快。

    为了稳定日常所需的价格,以免价格太低而伤害农夫、盐工们的利益和积极性,士颂再依据人口数字的变化,将多余的米、盐囤积起来。

    这些是重要物资,在当下的乱世,只有南海郡这个局部地区充裕。

    未来进行争霸的时候,拿出这些物资,其它州郡的老百姓,肯定是一窝蜂地扛着锄把子主动跑来了。

    面对低价位运行的稻米、食盐的价格,富户们当然是愁眉苦脸,暗自伤心抹泪。

    提意见,甚至反叛?

    督邮兼兵曹从事薛综,早就被士颂提前安排好:如有闹事者,皆押送至闹市,公开予以杖责至斩首不等的处置!

    社会秩序稳定,百姓衣食有了保障。

    各处躲进山里,甚至是临近州郡的流民纷纷跑了来,叫嚷着“祖辈就是南海郡人,必须得到户籍”!

    数月之间,南海郡的户数增加三四千,人口多了近两万。

    农田里有了更多的农夫,市场里有了更多的本分商贾,工坊里有了更多的技术工人,盐田里有了更多挥动木铲晒盐的盐工,学校里,有了更多口念“我爱大华夏,我爱南海郡”的学子……

    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令百姓们的脸上,每天都是喜笑颜开的。

    就是被老婆打骂,男人们脸上很是羞恼,但心里却是乐呵呵的——原本都是单身狗,现在有了媳妇,夫复何求啊!

    再者,南海郡制定、颁布了新版的《南海郡治安条例》。

    这里面明确规定了“妇女必须得到关爱与保护,侵犯者予以不同程度的严惩”。

    举个例子。对走在街上的女青年吹口哨,或者是言语调戏。只要被揭发证实,就公开处以扇十个嘴巴子的小惩罚。更不要说,胆敢侵犯不同年龄的女性的其它言行了。

    士颂每天既要处置各项事务,又要接待群众代表来访。

    这些人不是呼喊感谢的话,就是要送锦旗,比如“爱民如子”、“万民之福”之类的。

    本着坚决不能个人形象神话的目的,士颂勉强接受之余,再好言安慰劝说“现在的确开了个好头,但未来会更好”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