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所谓底线,要那作甚-《债王到资本王者》


    第(1/3)页

    在大项目这件事上,东海方面要比沈度更上心。

    如此大的项目,用人都是海量规模,即便从全国抽调人手,基层工人还是从本地招收,能解决多少人就业问题。

    其次就是税收,一旦企业走上正轨,增量数字非常大。

    这样大的一个项目竟然是私人企业,在这个年月是不可想象的。

    这个阶段那些富人有多少钱?

    八十年代时期流行一个口号,叫争创万元户。

    谁家有几万块钱那就是大富人,几十万是超级富豪。

    好吧,现在是九十年代,百万、千万元户算是顶尖了吧,放在沈度面前什么都不是。

    但是,超级富豪也要分干什么事情。

    类似这种规模的大项目,百万、千万数字也不过是一碗水,倒进缸里看不出多少。

    如果说在这之前,沈度的大名在港北如雷贯耳,那么这件事之后,惊动的可不是港北、东海两方,而是更高层次。

    或许让人很难相信,但现实摆在那儿抹不掉。

    重要的是沈度所干的事情意义重大,又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事情,也就没有人能无视他的存在与价值。

    航空发动机是一个越不去的坎,没有它很多事情干不了,说这是大国重器一点都不为过。

    而有些事情不是有钱就能办到的。

    如果这件事情真的让沈度干成了,绝对牛逼。

    但是,当第一批设备抵港,行内人一看都懵了,这种货物也能弄进来?

    还能怎么弄进来的,总之不会堂而皇之,摆明车马往里进,能坑则坑,能骗则骗,偷梁换柱,张冠李戴,什么法子好使就用什么。

    不就是钱嘛,撒点钱什么事儿都能摆平。

    知道内情也是以后的事情,不得不惊叹沈度做事路子之野,都到了毫无底线的境地。

    所谓底线,沈度撇撇嘴,要那作甚。

    对手摆明车马对付你,又何必规规矩矩做事?

    各种限制,条条框框一清二楚,正规渠道压根就买不到也进不来,那就找个合规企业买下来,中间再想办法,不就是倒几次手嘛。

    沈度再一次来东海,老朱免不了要与这个超级有钱的家伙单独聊一聊。

    尽管此次沈度带来一大帮子投资人,在他眼里,合起来也抵不上他一个。

    江东制造不仅仅是一家公司的问题,这是一个工业门类,牵扯面太广,能带活相当一批本地企业。

    不管是发动机也好,飞机也好,那也只是最终的产品。

    或许江东制造公司自己生产一部分关键产品,连接起上下游产品足有千千万,大部分都将落在东海本地。

    其实最近已经有苗头,一些相关行业已经在向东海聚集。

    只不过这部分属于有组织的安排。

    那么,到了明年必定有人闻风而动,抢食这块蛋糕。

    这种结果显而易见,站在东海角度自然欣喜万分,一不小心挖了个宝回来。

    不说项目所带来的前景,单纯江东制造公司落地,本身就是一个庞然大物。

    当然,谁都有好奇心。

    从各方面汇集的信息,沈度出道时间很短,积累如此庞大财富确实令人惊叹。

    “就是有点担心啊,江东制造集团铺的如此大摊子,财务压力很大吧?”

    这段时间沈度一方进行考察,估计东海一方也没有闲着,内部肯定有研究、讨论。

    东海虽然是大城市,百亿投资毕竟不是小数目。

    不是所有人都像老朱一样内心那么笃定,毕竟沈度属于私人投资,百亿资金实在太大了。

    沈度只是楞了一下,马上明天对方担心什么。

    “还是那句话,资金没有任何问题,在我这里绝不会为了钱犯愁。问题在于发展前景,会不会被约束,会不会受阻,还要看东海方面给予的支持力度。国内发展百废待兴,需要钱的地方很多,我也希望对其能有所帮助。”

    沈度理解略有点偏,以为对方担心他的财务状况。

    其实老朱想了解一下他的家底。

    也不排除沈度心里清楚,嘴上打哈哈,顾左右而言他。

    改开时,1980年全国财政收入是多少?

    才1159.93亿。

    1970年更可怜,只有662.90亿。

    当然,钱的价值不一样,一分钱都能干好多事。

    到了九十年代,一分钱都有点不好使了。

    进入二十一世纪,大概拿出一毛钱买东西,似乎能买到手的真不多。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