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 林山一-《清穿物语》


    第(2/3)页

    梅兰妮心中在想,晋商?徽商?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林永青继续道,"是扬州的盐商,广州的洋商,苏州的铜商."

    梅兰妮对苏州还是很了解的,"苏州地区并不产铜."

    林永青说,"可是那倭国产铜.他们每年运铜到乍浦港,再从乍浦港转来苏州.每年的洋铜量在几百万斤以上.今天,我不是和你讲铜,我是说,林山一,本姓小林,小林家族在倭国就是和大清做洋铜的生意的.林山一原是小林家一个外室的儿子.所以不被本家所认,他父亲给了他些银子,随了认识的苏州铜商来到了苏州.那意思就是让他自己谋生,在外乡生根结果.他十五岁时来到苏州,跟着的那铜商姓高,开始时,小林在他家过活,康熙四十六年,那高家坏了事.小林便流落出来,信了天主,改姓为林.胡知庸神父替他做了洗礼.他便成了教民."

    梅兰妮对那枝节问题有疑问,"高家不过是商人,如何会坏事?"

    林永青道,"康熙年要用铜制钱,特令江苏承办五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福建省的铜数,都知道江苏是没有铜矿的,那官府便动了洋铜的脑子.便先发给那商船铜钱,定下铜.让他们出洋贩铜.有些商船拿了官府的定银,拖着不出船,一年半载后才动身,是常有的事.再也有那船出去了,回不来了的.这便是欠了官府的银子.官府是不会做亏本生意的,欠多了钱,便查抄他们的家和店铺.高家就是这种情况."

    梅兰妮方明白了,原是高家破产了.

    "林山一自小喜欢建房子,但在倭国,象这种建房,织锦,做漆器等行业都是固定家族在做,那些技术是不外传的.即使是去人家那里做学徒,人家都不收.来到苏州后,从高家出来后,他便到高家的一个远亲那里当学徒,做建筑.倒底是倭人,对于那行业的定规不那么重视.常有异想之举.后来,自己组了班子.大的工程他是做不到的,人家那是一砖一瓦都有定规的,他哪里懂这些.但盖一般的民房,房子安排的很经济,倒也是不错.记得那年他来教堂做改建,神父按照西洋的习惯,房间里做壁橱,画了图纸,和他讲,他领会的很快,做的很好,神父也很满意.后来他也给人做壁橱.苏州这地你是知道的,房子紧密,住房紧的人家对那壁橱是极欢迎的.所以这两年日子倒也过的去."

    梅兰妮心想这人倒是符合他们家的需要,但还要多了解他的为人如何,"那这么些年来,他没成个家?"

    林永青说,"起初的那些年,日子苦了些,顾不上说亲,到了他二十五岁上方才成的亲,娶的是高家一个偏房的女儿.他也肯照顾丈人家,现在饮马桥那边住."

    梅兰妮说,"你们很熟悉?"

    林永青说,"不瞒你说,我们同年生,又都是孤身在苏州,自然是比旁人亲密了些."

    梅兰妮也推心置腹起来,"我们家这块宅地上,我想建几间房子,这次回苏州,我把北边的房地都卖了,就是打算长远在苏州安家.我们现住的这块地,要盖那雕梁画栋,一是我没那许多钱,盖不起.二是,这块地上起房子,到底还是有些忌讳.所以,我想照着西洋的样子起几间房子,外面看着普通,里面住的舒服就行.应该也不会犯忌.我是妇道人家,要建房子,自然是请信得过的建筑班子,若是你说的那样,这小林师傅倒是可以请来.如果方便,就请林神甫你代为约个时间,请来商定一下.可好?"

    "有空我和他去说一声."

    主要的目的达到了.梅兰妮又和林永青谈论一会子苏州的新闻.这年头没有报纸,没有电视.社会新闻就靠人与人之间的交谈来传播.

    一个时辰后,林永青带着乔制告辞了.

    送走了林永青他们,梅兰妮烧晚饭.等饭做好了,天已经搽黑了.梅兰妮发现边峰还没有回来.虽然知道他本事的,心里不免有些担心.

    这时听到大门外有人说话,秦炼赶紧过去开门,梅兰妮跟在他的后面.

    门外站的是金伯,肩挑一付空担子,身旁的小男孩不是边峰是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