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 绿色-《清穿物语》


    第(2/3)页

    这梅兰妮倒能理解.紫禁城里的佛堂最多。说起来那里还是天下第一家庭,吃穿用度不知比平民百姓好上多少倍了。

    梅兰妮也想,齐逸是不是也婉转的告诉了她,当初他们在坞桥村时,只想着能活下来就行。后来到了苏州,想到是要活的好。如今在别人眼里他们算上活的好吧,可是新的烦恼又出现了,梅兰妮觉的人生好象没什么意义,说起来一生也有几十年,其实每个人一生中也就是那几件事。有很多人还不是每件事都能遇上。

    这就是人生的不圆满吧。梅兰妮这样认为。

    要建寺庙,这是大事,齐逸亲自上山看察,画草图,请了康大掌柜过来,一起商量,筹划。

    寺庙的规格要齐全,有山门,有天王殿,弥勒堂,主建筑是大雄宝殿,后面再跟个观音堂,再可一造个藏经楼。佛塔,钟楼,鼓楼都不能少。光看这规模就让人兴奋了。

    南少林是座军事意义上的寺庙,这座寺庙,齐逸想做成商业性质的寺庙。

    这个提议最是合了康大掌柜的心了。

    寺庙建成了,香火就是主要道具,生产香烛就成了一个产业。

    远道的香客们要住宿,客栈也要相应扩大。这又是一个产业。

    香客多了,市场也要繁荣了。饮食业也跟着兴起。

    齐逸有着残园的经验,提议,在庙里发展素餐饮食。

    这个提议,让康大掌柜立刻想到那些咖喱粉,胡椒粉,都可以拿来发挥作用。激动的击掌叫好。

    张掌柜也提议,山上的泉水也要当作神泉好好保管,到时候也可以当药卖给人家治病。这在当时很多寺庙都是这样做的。

    梅兰妮吓了一跳,这比卖假药还坑人。

    这个提议引发了齐逸的一个设想,他说,“山泉咱还是引了当自来水用,不过,找些医生来寺庙里坐堂,给人看病,每日我们给医生们发些补贴,让他们每日免费看几个人。我们在寺庙外面开个药店,这样也形成了个产业链。”

    康家畦横了张掌柜一眼,“小爷说的对,要赚钱也不能坑人,这寺庙原本就是慈善的地方。只有想法办好慈善事业,没有让它坑害人的。”

    梅兰妮通过大家的议论,也开了眼界,这建庙和建立商业中心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这年代很少组织群众活动,宗教活动就是最好群众活动了。每年举办几次活动,真还可以带动工商业。

    说到住庙僧人的来源。清朝的人也不是随便可以出家的。要有僧录司发给的度碟。

    但是,中国这么大,哪里都听朝廷的,找个地自个出家了,也没什么人管。只是这样的僧人不能参与官方活动了。

    康大掌柜道,“咱这也可以是家庙,自家人在里面修行,要什么度碟。”

    梅兰妮很是体会了一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梅兰妮和齐逸是三月中旬回到北京的。

    这是已经过了谷雨,春光正好,残园的花树次第开放。蝶飞燕舞的。

    他们发现自家所有的掌柜和伙计都有一种喜气浮在眉心。

    齐逸问道,“有什么喜事?”

    金大掌柜道,“上个月,皇上来我们残园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