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杰瑞米摇摇头:“我的意思是说,像您供职的《天津日报》的数据……” “是的。就是这样。” 办公室中的几个外国人面面相觑:“如果要是这样说来得到话,我们前期的市场调查工作岂不是白白浪费工夫了?” “也没有那么严重。杰米说的没有错。《洛杉矶时报》的名字在中国还是很响亮的。嗯,报纸的定价呢?” “呃……考虑到中国人的消费能力。我们定的是2圆。” “美金吗?” “不,是人民币。\” 赵家东苦笑着摇摇头:“太高了。还是太高了。我所在报纸,每天的售价只有人民币3角钱。晚报也不过才只有5角钱。” 杰瑞米楞了一会儿:“这……已经几乎是在赔钱……我的意思是说,已经收不回成本来了的价钱了。” “我知道。”赵家东苦笑着点点头:“你们不知道现在的中国人的平均工资是多少吗?按天津市的水平来说的话,只有2oo圆左右。如果有人想长期订阅的话,一年地订阅就要7oo多元,已经是三个月的工资了。相信我,我们中国人是绝对不会花这么多的钱来买报纸的!” “怎么会这样?”亨利也有点傻:“前期的钱……?” 赵晟一直在一旁听着,这时候终于插话了:“亨利先生。女士们先生们。关于赵家东先生刚才的话,我想你们都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意思了吧?很明显的,中国人在报纸等新闻渠道获得角度地匮乏,造成了他们对于报纸的不关心,相反,对于价钱,他们却是很关心的。我想,就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路。” “例如呢?” “我在一次和花球公司的桑特先生的谈话中曾经提到过。中国现在加入国际社会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中国人……我是说,中国的领导人,也已经认识到经济改革地必要性了。很多原来一直是由国家财政拨款的单位或者部门,也即将靠自己地力量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打滚了。这其中就包括新闻领域。嗯,我不是说,中国会放开新闻市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只不过,他们的经营模式会生极大的变化。不再是那种…一句美国人熟悉的解释就是,靠政府拨款过日子的情况了。” 办公室静悄悄地,众人的眼睛都落到了他的脸上,听天继续说着:“……于是,怎么样在办好报纸的过程中,更多的吸引广告商来做广告----在坐的除了赵先生之外,都是办报纸的精英。应该知道广告对于一份报纸意味着什么吧?” “呵呵……”亨利轻轻地一笑。他的脑筋也算反应够快的了,立刻就听出了言外之意:“你的意思是说,不考虑报纸的售价问题,全力打开中国市场,然后用广告费……,来弥补损失?” 赵晟微微一笑:“还有下一步。只要报纸的销量足够好的话,我想。贵报社的董事会就会考虑在中国建厂。到时候,成本自然也就降下来了。也就不会还是现在这样一直赔钱地状况了。” “其实也未必是一直赔钱。”赵家东立刻表了反对意见:“我想,即使是要赔钱地话,也只是在一开始的两到三个月,只要过了这段时间,我想,很多中国地读者就会认同到这份报纸和他们平时看到的内容有多么大的不同!到那个时候,亨利先生。我想。我们这群人里最忙碌的就要是桃乐丝女士了。” 亨利心中高兴,正要大笑几声以表示心中的欢愉。突然又想起来一件事:“赵先生,一些情况……” “什么?” “一些情况,嗯,是这样的。我们考虑过您说的,就是在内容中要随时注意某些可能对中国人民和政府造成伤害的文字和内容,但是,你也知道,这份报纸的内容大约有对开128版,这样大的内容量,如果真的出现了一些很不小心……而造成的意外的话,最坏的结果会是怎么样的?” “被封闭。*****”赵家东很爽快的给出了答案:“我们中国人在这方面是没有任何的人情可以讲的。一定会是停止这份报纸的刊号和行权。绝对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让我们选择。” 亨利一皱眉:“这样说来的话,工作量真的是蛮大的啊?赵先生,您一个人如果负责这样多的内容的话?我不是怀疑您的能力…… “这个问题我在来这里的路上也考虑过了。我想,必须需要一些正式的中国籍工人参与到报纸的制作中来,不说别的,校对,这个工作就未必是美国人能够解决的。除了报头是英文的以外,其他的内容,应该全都是中国文字的吧?”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