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二章 引水工程-《食王传》
\请到 *阅读最新章节/
建州的田都已经插了秧苗下去,农户们又都闲了下来,因为看水啊,驱赶鸟雀呀这些事情,孩子们在白天去河里抓鱼,去野外寻菌挖白蚁的时候,或者说赶了牛羊出去放着的,就可以去做,大人们只需要在夜里,睡到田间搭好的棚里,晚上起夜那么一次两次的去看看水就行了。
秧苗在刚插下去的时候,对水的要求是比较苛刻的,田里的水不能太多,太多了,根系没法呼吸,太少了,那刚插下去的根本来就受了伤,自身修复都勉强,还要供水供养分给叶子,负担就更加的重,虽然不至于说倒伏了,但生长速度肯定要变慢,一天慢那么一点,日积月累的下去,搞个不好秋收时间就要延迟,要是突然来个大秋寒,那这一年就几乎白忙乎了。
所以,秧苗插下去之后,几乎家家都会有人在夜里守在田里,半睡半醒的,只要田里的水流声一不对,马上就要起来,或是开垄放水,或是闭垄蓄水。因为你不能保证地势比你高的别家是不是在放水或者说在蓄水,要是上游的田突然一个晚上放起了水,你自己的田这一整晚泡在水里,第二天再从家里赶来的话,那就只剩下了哭的份了。
不过,因为白天有孩子帮着,或者说托了邻田的人,几家合在一起,轮流着照看,所以白天的时候,大人们就有了空闲的时间。
因此,王况决定实行他的供水计划,水车已经让木匠做好了,城北那条小溪的上游,王况也已经让林明派了衙役去挖了上下两个挨在一起的大水潭,上面水潭的水流下来形成一个人工瀑布,不过却不是直落的,而是有个差不多四十度的倾斜角度,这样水车正好架上去,和那斜坡将将相切,水冲到水车的时候已经和上面的水潭有了近五化中心的优势,又是占了全州一半的人口,外来的流民又几乎东家是首选建安作为定居地的,行商也都是先跑到建安来,然后才会考虑到下边的其他县去。
单从人口上来论,建安已经不比一般的上县少,所欠缺的,就是税收不够,这主要和地方偏远有很大的关系,除了茶叶外,在王况来之前是几乎没什么特产,现在王况来了,眼看着亩产今年就可以翻番,又将许多只有建州才有或者说只有建州产出的是最好的东西都开发了出来,然后都是从建安开始发卖出去,以后往来的行商就会更多。
所以,王况有把握在四年之内,将建安从中县升格到上县去,同样,也有把握让建安在升格到上县后,林明的第二个任期内,让建安直逼长安县和万年县,从而为林明再争得四年建安县令的任期,接下来自然就是赶超长安,万年和洛阳县了,那么,林明也就能轻易的升到比长安万年县令更高的品级上去。
为什么不让林明调到新的岗位上去再升,王况有他自己的考虑,首先是不知道李老二会给林明一个什么新的职位,要是让林明去吏部,那王况就帮不了什么忙了,估计林明的仕途最高点也就到此为止了;其次是,如果一个县令,能在几个任内,将一个下县一路不停的升格到上县,然后又在人口远远不如的情况下赶超了长安和万年这两个人口逼近百万的县(长安人口过百万,那是指的城内人口,但长安县和万年县除了分长安城而治外,还包括了城外郊区,所以,这两县的人口加起来是超过长安城的人口的),其功绩绝对是前无古人的,就更能引起李老二的关注,既然入了皇帝的眼,那么接下来的仕途,就是没了王况,只要不乱站队,就也是一帆风顺了。
若是林明再能摸透了官场上的一切潜规则,登堂拜相也不是没有可能。
所以王况敢给林明打包票,甚至如果李老二知道了王况的打包票,王况也绝对能有理由,理直气壮的一条条给李老二摆出来,不怕别人背后说闲话,落井下石。怎么,你们不信?那你们也给某找出一个能在三年内将下县变中县的县令来!
黄良的函文果然奏效,旁边的几个州一接到了信,就都大张旗鼓的张罗了起来,尤其以须江县令最是狠,布告一发,说是若能在一月之内上交多少多少的老干竹,就可以免去年底多少多少的税,也就是或,用竹子抵税了。这布告一发下去,都不用一个月,旬日内就收到了近千根合格的竹子,还根根都是打通好了竹节的。
要说这须江县令也是胆大包天了,竟然敢私自的更改了朝廷定下来的税种,不过他也是有底气的,去年往朝廷发运去的税银和粮食,在私自截留了不少在库里外,还是远超了前年不少,今年,只要天公不要捣乱,完成任务那是闭着眼都可以做到,在这种情况之下,朝廷一般也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去追究。
试想下,这才大涝过去,许多县都还没缓和过来,在大部分的县都几乎完不成任务的情况下,朝廷怎么舍得去处罚一个能超额完成任务的县令呢,这不是寒了人家的心么?
黄良之所以要特意的提需要打通了关节的竹子,那是竹子的关节很难通,两头的好办,但中间的就很困难,往往还会留下残碎的竹节卡在那里,王况再了解到黄良的打算后,哭笑不得,这么简单的问题,问我啊。或许是大唐时的铁器不大发达的缘故,在农耕上用的铁器很少,所以在打通竹节这个在后世最为简单的问题,就成了难题。
也恰是因为竹节的难通,从而使得在后世的闽北非常普遍的用竹引水到家里的工程,在这个时候没一家能有。
于是王况当场示范,让人铁匠铺子打了一细,一粗的两根两尺来长的铁棍,一头打磨成锥形,一头像砍柴刀一样的打个可以套柄的环孔,细的只有大约竹孔的一半粗,粗的则是刚好竹孔粗。套好柄,先用了细的在火上烧红,然后伸进竹管里去一压再一捅,就听到先是嗤的一下,一股浓烟从竹子中冒出来,然后再来一声碎裂声,就通了,取了出来,再用粗的也烧红了捅进去,一下就将竹节全部烧掉。
一根竹子通完后,从一端向另一端看过去,只见里面是光溜溜的,竹节基本没了踪影。这一下让黄良大呼吃亏了吃亏了,早知道竹节这么好通,就该更狠一些的才是。
千来根竹子,其实值不了几个钱,竹是草本植物,一年就能成材,只有特殊用途的才会说要两年以上的老竹,所以想要新鲜的竹子,上山去砍,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因此王况倒是没计较黄良说的亏不亏的问题,大不了,以后还了须江县的人情就是,再说了,这须江县去年种辣椒可也是赚不少了,如今为建安做点事,也是该当的。
竹子收集完,都按王况的要求,只取一丈长截了,这一丈的长度,也正好能够让小头的一端塞到另一根竹子的大头一端里去半尺左右,如此就能一节一节的串起来,只要在接口处的缝隙里塞紧了棉麻,棉麻一泡水发胀,就能将缝隙堵得严严实实的,滴水不漏。
城外和城里的蓄水池都已经建好,砖缝也都干了,城里的蓄水池周围也挖了一尺来宽的沟,能将蓄水池满了后溢出的水引到池边上的一个用石板砌成的水坑里,这个水坑,就可以让居民们在这里洗衣服洗菜,都是流水,并不怕衣服和菜同时洗的,而且建安人早就有了习惯,一般洗菜的都会跑到建溪的上游去洗,洗衣服的则在下游。洗菜的在洗涤一遍再回家用干净的水一冲就得。
现在好了,城里有了这么几个水坑,那么在这里洗完的菜就可以拿回家直接烹煮,不用担心因为水是从唐兴那流过来的,上游的水不大干净的问题。同时,有了这么些个遍布了全城的蓄水池和水坑,以后万一哪里走水了,直接用桶来提水就行,省掉了从井中汲水的时间,能更快的将火扑灭。
架设管道都不难,城北小溪的地势本来就比城里高一丈多,再加上蓄水池又建了有一人多高,这就和城里有了近两丈高的落差,只要保持了进城后的竹管高度超过一辆装满货物的马车的高度,就不用愁线路问题,爱怎么引就怎么引,甚至跨过街道都是可以的。
但为了美观,王况宁可让水管绕个弯从城门上过街也不愿意直接跨过街道,弯头也简单的很,一块硬木头,相邻的两面用凿子凿了孔相通,竹管一套进去就得,而且是想要几度的弯头就有几度的弯曲,爱怎么弯就可以怎么弯(这样的引水办法,在后世的闽北山区以前到处都可见的,只是近些年随着自来水的普及到乡镇甚至行政村,就少了许多)。
因此上,除去引到各家的分管上稍微费了点周折外,从开始铺设管道到全部铺设完毕,只用了一个月,只用了二三十个劳力,就全部完成了,还给以后可能新增的住户预留了接口,有住家了,去县里申请一下,三天之内,就能喝到竹管内引来的水。
-\ |书友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