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朱元璋等人不是医生,并不知道陈景恪关于气的这一番描述,意味着什么。 疾病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方式。 医家研究了几千年而不可得的东西。 换成懂医术的在这里,就算不顶礼膜拜,估计也会激动的热泪盈眶。 不过虽然他们不懂医术,却懂什么叫感染,什么叫炎症。 伤兵有七成都是死于这种症状。 如果真的有这种药物,那堪称……不,就是神药。 活人无数的神药。 徐达作为统兵大将,对此感触更深,激动的追问道: “真的有这般神药?陈伴读你可莫要骗我。” 陈景恪猜到了他想做什么,摇头道:“药倒是真的,但其制作不易,成本高昂,且保存也极其不便。” “制作出来就要及时服用,否则两个时辰后就会失效。” 两人很是失望,如此一来这药就有些鸡肋了。 不过徐达还是说道:“有总比没有好,大不了在伤兵营一边制作一边使用。” 陈景恪笑道:“我还知道一种外用的方剂,对治疗炎症也有一定效果。” “虽然效果没有刚才那种好,但胜在可以大规模使用。” 他说的是中药消毒剂。 最早可以追溯到孙思邈时期,他在行医过程中发现有些药物对治疗炎症有效果,就制作了最初的消毒剂。 只可惜,碍于科技水平,消毒剂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 虽然相关的中药洗涤剂很多,有清洗伤口的,也有清洗眼睛的……但效果都不甚理想。 直到二十世纪,才有人制作出了成熟的中药消毒剂。 但因制作复杂,成本高昂,效果也没有化学消毒剂好,所以并没有得到推广。 不过在古代,这玩意确实很实用。 朱元璋瞪了他一眼,没好气的道:“以后有话就一口气说完,不要大喘气。” 陈景恪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心中叫屈不已,这也不能怪我啊。 你们一开始也没说这事儿啊。 徐达则非常高兴的道:“好好好,这种药最好。” 说着就亲自取过笔墨,摆在陈景恪面前:“陈伴读,有劳了。” 陈景恪也没客气,提笔写下了十几味药材,并详细的写好了煎煮使用之法。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