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直到此刻,他才露出满意的笑容:“陈景恪确实是个懂事之人,不枉咱让他当乖孙的伴读。” 马秀英也认同的道:“允恭是开国功勋子弟里最出色的,之前我还在想,让他给英儿当护卫统领。” “现在他们能玩到一起,倒也省了我们许多麻烦。” 朱元璋点头道:“确实,允恭和天德简直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不论能力还是人品,都足堪大任,稍加培养必为朝廷栋梁。” “而且有他在一旁牵制,咱也不用担心陈景恪走歪路了。” 马秀英没好气的道:“伱成天就知道怀疑这个怀疑那个,累不累啊。” 朱元璋也不生气,说道:“咱家总要有个坏人吧,你和标儿、乖孙都是宽厚之人,那就只能咱来当这个坏人了。” 马秀英眼中闪过一丝疼惜,拉住他的手说道:“哎,让我说你什么好呢,这样多累啊。” 朱元璋咧嘴笑道:“咱是男人,累点算啥。只要妹子能理解咱,不怪咱,再累都没关系。” 时光流逝,很快就到了十一月下旬,科举黄榜公布。 准确的说,是明经科黄榜公布。 算科是没资格上榜的,也没资格参加殿试,更没有资格参加恩荣宴。 考生纷纷去看榜,名列其上的欣喜若狂,名落孙山的如丧考妣。 还好,明年二月份会有一场正科,本次没考上的,也不至于无法自拔。 不过可以预见的是,明年二月份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这些和陈景恪都没有关系,他关注的是算科。 果如程一民所言,算学班两年以上的学子,全部被录取。 民间算科考生,总共一百一十九人,录取七十三人。 这个录取率,绝对能让明经科的考生羡慕死。 当然,他们并不会表现出来,甚至还会贬低几句。 然而有句话叫口嫌体正直,朝中官吏纷纷利用恩荫名额,将家中子弟送入国子监算学班。 本来都招不满人的算学班,很快就爆满了。 没能将子弟送进来的人,一边酸溜溜的说算学低人一等,一边暗中懊悔为何不快点行动。 陈景恪也变得忙碌起来,不是因为算学班,而是诸藩王陆续回京述职。 朱雄英作为太孙,又是晚辈,为了表示对藩王的尊敬。 好吧,就是为了拉拢藩王,决定亲自出城迎接每一位王叔。 陈景恪作为伴读,自然要跟在身边。 不过还好,徐允恭也被一块拉了过来,他倒也不会无聊。 在相继接了几位藩王之后,终于迎来了一位重量级人物。 燕王朱棣。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