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而且这种搞好关系的成本也非常低。 如果李善长的猜测是错的,那也无所谓,就当是增进姐妹感情了。 如果猜测是对的,那收获就大了。 总之就是,稳妥。 这时,李善长才对儿子说道: “对了,陛下让你负责黄河改道之事。” “你尽快和白英见上一面,问清楚该如何着手。” “记住,改道之事以他为主,你是去辅佐他管理好人员和物资的。” “啊?”李祺被这个消息打了个措手不及,整个人都呆住了。 —— 随着小会议的结束,迁都和黄河改道两件大事,快速传播开来。 整个应天沸腾了。 不是因为黄河改道,对应天百姓来说,黄河改不改道和他们没啥关系。 他们关心的是迁都。 好好的,怎么突然就要迁都? 如果真的迁走了,那我们岂不是没办法当京畿之民了吗? 天要塌了啊。 可不能迁啊。 然而他们说了根本不算,只能自己私下抱怨。 读书人群体的反应就比较两极化了。 要么特别支持迁都,应天的地势确实有点问题。 中原是华夏龙脉所在,理应将都城放在那里。 更何况还有别的好处。 剩下的都是非常反对迁都的,劳民伤财,太折腾了。 然而他们说的依然不算。 真正能影响到此事的是百官。 但对迁都这个事儿,百官的反应比较平淡。 皇帝一直想迁都,这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 凤阳都城可是建了足足六年,足见皇帝迁都的决心有多大。 这次宣布的虽然有点突然,但还在意料范围内。 而且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也确实是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地点。 他们比较关注的是黄河改道。 黄河改道牵扯太大了,河南山东以及整个淮水流域……涉及的区域太广了。 但凡还有点责任心的,都很难不关注这件事情。 虽然一开始大家都认为改道好,可真正实施了,要说心里不忐忑那是骗人的。 都怕万一啊。 对于凭空冒出来的白英,有人嘲笑他不知死活,但了解他的人,都给予了足够的尊重。 毕竟,这是一个为了家乡甘愿赴死之人。 当然了,要说百官最关注的,还是军户改革。 还是那句话,大家都不傻。 朱元璋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怎么可能还猜不到真正用意。 就是要搞军事改革。 这可不是个小事儿。 军队要是闹出乱子,那问题可是比黄河改道失败还要严重。 所以皇帝到底要如何改革军制,这是眼下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不只是文官关心,武将更关心。 五军都督府第一时间就走门路,去打听消息。 自然是什么消息都没打听到。 皇帝只是下了一道旨意,让他们尽快将二十万军户抽调出来。 同时下令户部,在洛阳各县为这些军户划分土地。 而且不能让他们住一块,要打散安插在各村落之间。 并准备农具、种子等物品。 务必要用最快的速度,将这些军户安置妥当。 虽然五军都督府很是不情愿,但也不敢违背皇帝的命令。 只能在不影响边防的情况下,从各地抽调了二十万军户移交给户部。 而户部更不敢怠慢,户部左侍郎邱广安亲自坐镇洛阳,安置这些军户。 就在这纷纷扰扰中,远征云南的大军凯旋归来,不日即将抵达应天。 三百月票的加更奉上。 顺便求个票。 大家有多余用不到的票,请尽情像我砸来。 我不嫌多的。 感谢。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