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面对徐达的疑问,朱元璋没有说话,而是再次递过来一个方案。 徐达心道,果然已经有了万全的计划。 以陈景恪的布局能力,不可能考虑不到这一点。 那么,就让我看看,他如何摆平文官的。 翻看仔细阅读里面的内容,越看越就是震惊。 即便猜到会有好办法,但也绝对没想到,竟然又是一个不亚于军改的大计划。 不是涨俸禄。 虽然这次俸禄涨的有点多,但大家心里都清楚,当官的没几个是靠俸禄活着的。 俸禄优厚,解决不了贪腐问题,只能让清官的日子好过一点。 所以单纯涨俸,是没办法让百官同意军功爵制的。 因为军功爵制触及到了根本利益问题。 真正让他震惊的,是乡官的设立。 这份方案里规定,大乡乡令为八品下,中乡乡令为正九品,下乡乡令为从九品。 大乡和中乡设主簿一名,比乡令低一品。 一次性增加了一万多朝廷命官的缺口,是对文官集团质的壮大。 再加上涨俸,这个实打实的眼前利益,足以抵消军改带来的争议。 只要朝廷声明,两个改革同时进行。 要么都改,要么都不改。 那么文官集团还会反对军功爵制吗? 不可能。 如果他们敢反对,会被天下读书人戳脊梁骨的。 一万多空缺职务,对天下读书人来说,就是一个致命的诱惑。 谁敢反对谁就是他们不共戴天的仇人。 但仅仅是这些,还不足以让徐达震惊。 他看的更深,想的更多。 单纯的设立乡官制度,对朝廷来说,就已经是一项重大改革了。 可在这里,也只是整个计划的一环。 乡官的设立,让朝廷的手直接伸进了乡村,打击了士绅宗族势力。 改变了皇权不下县的局面。 这项制度还能和军改配合,让军中退下来的老卒,去乡衙门担任职务。 既安置了老卒,又有助于稳定地方治安,还顺带又给了宗族势力一击。 如果这些老卒只是普通的队伍兵,即便分到衙门为吏,也会被乡令压的死死的。 起不到什么太大的作用。 可是别忘了,军改以后,很多老卒是带着勋位退伍的。 虽然他们进入乡衙门为吏,还是要听乡令的指挥,但也不至于被压的抬不起头。 又起到了文武相互制衡的作用。 再想到之前的宝钞新政、黄河改道、迁都等等。 陈景恪是真的将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给玩明白了。 等他看完,朱元璋笑道:“天德,你觉得这个计划如何?” 徐达放下方案,叹道:“厉害,你这个公主嫁的值。若不是我女儿年龄还小,都想和你抢女婿了。”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好伱个徐天德,竟敢和咱抢女婿,真当咱好欺负不成。” 两人又讨论了一些细节,主要是军改怎么实施,徐达又该如何配合等等。 很快两人就敲定了章程,并约定五天后正式开始改革。 —— 徐达奉诏回京的消息,自然是瞒不住人的。 其实也没打算隐瞒,行程都是公开的。 大家都明白,皇帝在这个时候将他叫回来,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军改。 所以当天就有很多军方将领,前去他府上拜访,打探消息。 徐达没有故弄玄虚,而是直接告诉大家,军改是真的,具体方案已经定下。 但请大家放心,此举对所有人都是有利的。 至于具体如何改,暂时还不能透露。 徐达的信誉还是有保障的,听他这么说,诸将的心终于放进了肚子。 接着就是好奇,朝廷到底要怎么改,自己又能获得什么好处? 就在此时,一封诏书再次从宫中发出。 令魏国公徐达权知都督佥事。 都督佥事,是大都督府的总管,相当于汉朝的大将军,统领天下兵马。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在废除丞相制的同时,也把大都督府给废除了。 改成了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分掌全国兵马。 所以严格来说,都督佥事已经是一个不存在的职务了。 换个人担任这个职务,连一个兵都指挥不动。 但以徐达在军中的地位,他这个都督佥事,约等于天下兵马大元帅。 所有人都明白,这个任命就是在为军改做准备。 效果也确实很明显,原本还有一部分躁动不安的将领,也老实了下来。 接着,一道道命令从徐达手中发出,严令各地兵马不得妄动。 各将军也纷纷配合,没多久军队重新安定下来。 这时,文官集团坐不住了,这次军改是真的。 可这么大的事情,皇帝没和大家商量啊。 具体该怎么改?会不会有什么弊端? 文官的利益会不会受到影响?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