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在他活着的时候,是坚决不能碰的。 别的地方,都可以尝试改一改。 包括学术思想方面。 这就让陈景恪放心多了,以后可以稍稍放开一些手脚了。 至于皇权这个东西,他这辈子都不打算动手脚。 宗室制度,倒是可以等老朱走了之后,改上一改。 天下养朱的局面,是定然不能再出现了。 —— 《华夏简史》定稿,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消息。 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大家也都很好奇,这本书到底编成什么样子了。 其实一开始,朱元璋对《华夏简史》并不是特别重视。 书编写完成就可以,谁还敢反对大明是天下正统咋滴? 前几天陈景恪提出的,圣贤庙计划,让他改变了对此书的看法。 必须要推广,还要大力推广。 所以,他当朝宣布,此书刊印天下,所有读书人都要学。 以后科举殿试,有可能会从这本书里选题。 如果他说在乡试、会试增加相应的考题,肯定会有人反对。 但殿试本就是皇帝举行的加试,只确定名次,不刷人。 出题也全看皇帝的心意。 所以群臣倒也不好说什么。 但殿试会考相关内容,就已经足以促使读书人去学了。 当一本书成为科举必考科目的时候,它的推广效率简直超越了时代。 在极短的时间里,这本书就传遍了大明一十三省。 而且这本书还不只是在国内传,大明的一众藩属国,以及内附的番蛮部落,也都在疯传。 藩属国对华夏支脉的身份,自然是非常认同的。 这对他们来说,是个荣耀。 以后他们就可以光明正大的,以华夏后裔自居。 谁要是再骂他们是蛮夷,他们就可以用这本书来反驳。 所以,这本书在各藩属国流传的也很快。 尤其是贵族群体,几乎做到了人手一本。 又因为这本书的流传,在藩属国的权贵之间,开始流行模仿汉人的穿着,给自己取汉人姓名。 这也算是意外之喜了。 内附的番蛮关注此书,则和切身利益相关。 很多部落都只是名义上内附了,实际上朝廷根本就没把他们当人。 不给户籍,不分土地,不允许进入城池…… 可以说,限制是非常多的。 他们希望这本书出现之后,朝廷能重视这个问题。 最好能解决他们身份的问题。 不过眼下朝廷是没空关心这个问题了,改革正进行的如火如荼,实在无暇分心。 最有可能关心这个问题的陈景恪,也因为不了解具体情况,根本就不知道这回事儿。 不过读书人群体,对于《华夏简史》还是有一点抵触的。 竟然将我们与番蛮相提并论,这是对我们的侮辱。 但这种抵触情绪并不多,只有一点。 尤其是得知,科举殿试要考相关内容,这一点抵触情绪也很快就消失了。 对此陈景恪并不觉得意外。 节操这东西,对有些人来说很重要。 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哪有眼前的利益重要。 眼见各项计划进展都比较顺利,他也终于决定,重建算学小圈子。 这一次他的借口是研究形学(几何)。 不过还没等他行动,就发生了另外一件事情。 这天朱元璋找到他,说道: “景恪,蓝玉的两个妾室被查出有喜了。” 陈景恪不禁咋舌:“两个?永昌侯宝刀未老啊。” 朱元璋忍俊不禁,道:“蓝玉送信到宫里,说是请你去他府上,为两个妾室做检查。”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