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上对天子负责,下领导各衙门管理民政事务。” 朱标再次颔首,这个革新措施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 想要统筹协调全国资源,就需要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 废除丞相府之后,就需要一个新部门来承担这个责任。 内阁无疑是最适合担任这个职务的。 见他同意这一项政策,陈景恪心中的石头彻底落地。 内阁制,终于回归原来的节奏了。 不过并不是完全回归,因为前世的内阁明显权力过大了。 全国军政大权都归它管理,而且内阁成员全是儒家之人,最终一个好好的机构弄成了那个烂样子。 现在内阁成员是从各个群体里挑选的,儒家再也无法一手遮天。 而内阁没有了军权、监查权和司法审判权,权力也极大的缩小了。 最主要的还是军权,这个只能掌握在最高领袖手里,否则必然会导致国家大乱。 大体框架制定好之后,陈景恪又对内阁内部机构做出了设置。 “在内阁中设立办公司,协助内阁学士处理各项工作,以及负责内阁内部事务。” “设立中书司,掌诰敕、制诏等任务。” “设立门下司,掌管政令传达,负责与各衙门对接。” “……” 这套机构,参考了前世政府机关的设置,又结合了三省六部制的特点,糅合而成。 陈景恪自认为,非常适合这个时代了。 朱标也很认同这一点,新内阁确实非常完善了,比他想的还要细致。 接着,陈景恪又对中枢官员的选拔提出了建议: “站在九层高塔上的人,是无法看清地面上的细节的。” “同理,中枢高官是无法真正了解民间真实情况的,很容易出现何不食肉糜的悲剧。” “且边防也是国之大事,如果中枢官员对边关情况不了解,也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个办法,从选拔中枢官员上做文章。” “官员必须有基层和边关地区的工作经验,才能出任中枢官员。” “这个中枢官员,包含了六部侍郎、尚书以及内阁学士。” 这里的基层工作经验,不是去村里当村官,而是至少担任过县令。 朱标眉头微皱,说道:“恐会酿成李林甫旧祸。” 唐朝中前期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只有在边军担任过将领的人,才能为相。 李林甫为了长期担任丞相,就拼命提拔异族将领,打击在边军当过将领的汉人。 因为异族当丞相的难度更大。 安禄山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才失去控制,最终差点葬送了唐帝国。 陈景恪解释道:“殿下误会了,我说的边关工作经验,不是让他们去边军当将领。” “而是去边关省份为官,管的还是民政。” “而且大明是军政分离的,不会出现李林甫那种情况。” 朱标这才释然,说道:“是我想差了,你这一条意见提的不错。” “以后有志于进入中枢的,会自己想办法去基层去边关历练的,这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好事。” 然后他开玩笑的道:“如此,你想进入中枢,就要去地方和边关走一遭了呦。” 陈景恪回道:“我只愿为大明天子的幕僚,对进入中枢毫无兴趣。” 朱标哑然失笑,说道:“别那么认真,我就是和你开个玩笑。” “那一套规矩是给常人定的,你的能力无需走这个过场。” 陈景恪严肃的道:“不,这个形式必须要遵守,不可为任何人破例,即便他是天生圣人也不行。” 朱标愣了一下,赞道:“景恪真乃至诚君子也。” 制定规矩容易,能遵守规矩难。 你给天才破了例,别人就敢打着效仿你的幌子,提拔一百个庸才。 所以,有些规矩皇帝也要遵守,想走后门就想别的办法。 至少那块遮羞布不能被扯下来。 陈景恪长叹一声说道:“其实也就开国初期,才有平民能一跃而位列中枢。” “等国朝稳固阶级逐渐固化,普通人至少需要三代人的努力,才有机会展望一下中枢之位。” “这条规矩其实就是给权贵官僚家族制订的,让他们将重点培养的后人,主动送到基层和边关去历练。”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