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至于他们为什么要资助陈景恪,无需多做解释。 但光靠权贵资助也不行,毕竟吃人嘴软拿人手短,人家投资了是有所求的。 况且,别人的钱花起来也不自在。 陈景恪就一直想给书院,弄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于是就将主意打到了钟表头上。 言归正传。 得知陈伴读要再次展示理科知识,而且还要大家一起参与,师生们都非常高兴。 这个消息也很快就传了出去。 先得到消息的自然是各权贵,他们都兴奋不已。 陈伴读终于听到我们的心声了吗? 然后消息传到了外界,大家对此也都是眼前一亮。 大家关注的重点在于,这是一件计时用的工具。 时间有多重要自然都懂,自古以来一直在想办法计时。 最常用的办法就是日晷和漏壶。 但这两样东西都有缺陷,使用非常不方便,关键不是一般人家能装备的起的。 如果陈景恪能造出一个轻便,又能准确记录时间的工具,那可是太好了。 至于能不能造出来…… 还是那句话,对陈景恪的本事,没有任何人怀疑。 他说要造好东西,那肯定是能造出来的。 毕竟留声机这么不可思议的东西都造出来了,更何况是区区记录时间的小玩意儿。 就连隔壁打擂台的方孝孺,都被抢去了一些风头。 实际上研究钟表的真正主力是邬秉让团队,书院的师生只能打打下手。 也正是因为有他们,研究的进度才会那么快。 在陈景恪的提醒下,结合水运仪象台的结构,只用了一个多月就造出了雏形。 不过这个雏形并不完美,首先就是没有指针,其次就是运转的频率不对。 转一圈并不是一天,要么快,要么就慢。 在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正确的频率需要大量的时间来调试。 又经过四个多月的完善调试,终于在六月末拿出了第一款成熟的产品。 陈景恪第一时间回到书院,朱雄英也跟了过来。 这可是陈景恪答应他的小玩意儿,他自然要过来瞅瞅。 来到书院,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刷着枣红色油漆的木头盒子。 盒子高五尺,宽一尺半,厚一尺。 上半部分有一个圆盘,上面均匀的刻着一圈刻度,每隔几个刻度就有一个数字。 圆盘上面还装着长短大小不一的针,最长的红色指针在一下一下的跳动着。 每跳动一下,会发出一声轻微的‘哒’声。 盒子的下方有一个长条状的东西,在不停的左右摇摆。 看到这熟悉的样子,陈景恪兴奋不已。 朱雄英则围着转了好几圈,然后一手拖着下巴,问道: “这东西……怎么看的?” 陈景恪深呼吸,让心情平缓下来,开始为他做介绍。 表盘上的一圈正好是十二个小时。 小时这个概念自古已有,只不过在不同的语境下具有不同的含义。 有时指的是幼时,有时指的就是时间。 陈景恪弄钟表的时候,就将其确定为一个时辰的半数。 至于为啥不直接用时辰,还专门弄一个小时…… 一来是在钟表上,小时能更清晰、准确的识别。 二来小时更能让人感受到时间流速的紧迫。 三自然是陈景恪作为穿越者,习惯了小时。 那三个指针代表的就是时分秒。 小时的引入,并不算什么改进。 真正的改进,来自于另外两处。 其一是‘刻’出现了变动,漏壶计时把每天划分成一百刻。 可是放在钟表上就不行了。 众所周知,一百是没办法被二十四整除的。 陈景恪就将每天一百刻缩减到了九十六刻,每小时分为四刻,正好均分。 其二就是引入了六十进制,六十秒为一分,六十分为一小时。 对他自己来说,自然是前世习惯了。 但要说服别人,还要有个合适的理由。 毕竟计时单位不是小事,没有个合适的理由说不过去。 他给出的理由是,人的心跳一天最少是八万六千余次。 取每天八万六千四百秒。 均分到二十四个小时,每小时就是三千六百秒,每一刻为九百秒。 一刻九百秒,数字太大了不利于计算,需要细分一下。 反正细分到最后,六十秒为一分,六十分为一小时,二十四小时为一天。 秒针每跳动一次,就代表着心脏跳动一次,寿命减少一秒。 以此提醒世人珍惜时间。 考虑到他神医的身份,这个说法完全合理。 于是这个设定就此通过。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