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再往深处想一想,以陈景恪和皇家的关系,这事儿大概率得到了皇帝授意。 那么皇帝目的何在? 复兴周礼?别闹了,谁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问题的核心,还是分封。 皇帝想拿分封做什么文章? 到了这一步,问题的答案已经昭然若揭。 周报上有两篇文章,前一篇指出目前亲王数量不够,后一篇方孝孺就鼓吹了一波夏商周的分封。 并隐晦的提出,可以用分封异姓诸侯来解决这个问题。 分封异姓诸侯!!! 答案摆在了眼前,却没有一个人敢相信。 都什么年代了,竟然真的还有朝代愿意分封异姓诸侯? 可如果是假的,这两篇文章,和现在被炒的很热的话题怎么解释? 关键是,放在以前,锦衣卫早就出动抓人了。 现在外面都吵翻天了,朝廷一点反应都没有。 皇帝就像是瞎子聋子一样,这可能吗? 大家不禁联想到了之前的谣言,太上皇许诺分封勋贵。 那时大家都不信,可现在想来,莫不是真的? 而且越想大家就越觉得疑点众多。 朝廷大刀阔斧的变革,勋贵集团始终支持。 很多革新都是直接拿勋贵开刀的,他们也毫无抵触的全盘接受。 当时大家就很好奇,大明的勋贵吃错药了?这都不反抗一下? 还是说你们真就这么忠于皇帝? 如果谣言是真的,太上皇许诺大分封,那么一切就都解释的通了。 在分封面前,因革新受损的利益又算得了什么? 更何况,就算他们现在不放弃那些利益,等分封之后去了自己的封国,也照样要全部舍弃。 难怪,难怪,难怪啊。 想通了这一切,群臣豁然开朗。 在心里藏了许多年的疑问,这一刻全部都有了答案。 原来这一切都是谋划。 太上皇真是老奸……呸,老谋深算啊。 有些人则想的更远,这不是太上皇的手笔,十有八九是陈景恪的谋划。 当世能做出这样布局的,只有他一个人。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猜测,是真是假急需求证。 他们自然不敢直接去问皇帝,只能去询问高层和勋贵。 勋贵们这会儿一个比一个老实,纷纷闭门谢客。 实在躲不开的,就装傻充愣,一个字都不提。 你追问的厉害了,人家马上就能给你来个现场昏迷。 而高层面对这个问题,既不反对也不承认,只说一切等太上皇回来自有结论。 勋贵集团的异常反应和高层的态度,相当于明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这事儿是真的。 然后这个消息就不知道被谁传了出去,一时间关于大分封的讨论盖过了一切。 然后大家也同样面临一个选择,要不要支持? 不出意外,分成了两派。 一派认为可以封,但要求必须封在海外。 ‘尊王攘夷’吗,让他们去海外征服……教化蛮夷。 未来南洋等地,都会变成华夏之地。 这是处在这个时代的人,共同的功劳。 更何况,如此一来就能把勋贵都撵出大明,以后朝堂就能清净不少。 而且勋贵集团往往会腐化成血吸虫,趴在国家身上吸血。 现在把他们都撵走,也解决了一个巨大的隐患。 一派自然是反对的,认为这是取祸之道。 从西汉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开始,就极少有分封异姓诸侯的事情发生了。 采用过这个制度的国家,就没有不发生动乱的,也没有能长久的。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大明怎么能不吸取教训呢? 大家各执一词,谁都说服不了谁。 但不管大家怎么争论,紫禁城都无动于衷,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般。 群臣一开始反应也很激烈,但后来似乎想到了什么,也安静了下来。 除了私下讨论,没有谁在朝堂上讨论此事。 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件事情的根子在太上皇身上,他不回来说再多都没用。 关键是,以太上皇的性格,他要是决意兑现承诺,谁能阻止,谁敢阻止? 所以大家还是别争了,等太上皇回来,看他是什么意思吧。 十二月底,朱元璋终于在众人的期盼下回京。 这次来迎接他的人比去年他回京,多了数倍,可以说但凡能来的人都来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