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事实证明,就算没有他,工匠们也能把铁路修的很好。 而且等铁路开始修建,又一个在意料之中的事情发生了。 建筑工地成了当地的一景。 每天都有许多人过来观看。 尤其是修好的铁路,更是成了当地的景点。 这反而给陈景恪提了醒,让他想起了前世看过的一部国外影片。 具体剧情就不说了,主要是那部片子里说了一个很残酷的现实。 在火车出现的早期,几乎每一个火车司机都撞死过人,而且还不只是撞死一个人。 想想这背后代表的数字,很残酷。 大明必须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回去之后他就建议,在铁路两侧修建栅栏。 禁止人畜进入。 不过为了方便行人,要多留一些路口。 这个提议自然也得到了认同。 虽然迎来了不少抨击,认为这么做会影响百姓生活。 但还是落实了。 栅栏和铁路是一同修建的。 与此同时,大明日报新一期发行,封面就是一辆疾驰的火车图画。 标题也很敢说,吹响新时代的汽笛。 内容没什么可说的,就是详细介绍了火车的工作原理,以及它的作用。 同时还畅想了火车遍布全国的美好未来。 这份报纸,彻底揭开了火车之谜,也让大家对这个新工具充满了期待。 只不过此时的人还没有真正意识到,火车到底意味着什么。 更没有人意识到,他们手中的这一期报纸,在未来将会被捧到何等高的地位。 —— 就在大明上下都被火车吸引的时候,边关传来捷报。 晋王朱棡出征斡亦剌大获全胜,阵斩两万余,俘获五万余。 其中包括斡亦剌勋贵以及各种家眷四千余,各种牲畜共计两百余万头。 斡亦剌之主乌格齐,率令残部逃往北海。 本来朱棡想要追击的,但因为临近冬季只能撤兵。 消息传来,京师沸腾,大明周报为此战出了特刊。 火车的事情再也没有人关注了。 很简单,火车或许重要,可比起蒙古的威胁就完全不值一提了。 当然,大家之所以这么高兴,还有个原因就是此战意义非凡。 元朝灭亡之后,蒙古分成三大势力。 鞑靼部(北元)、斡亦剌和兀良哈三卫。 兀良哈三卫又被称之为朵颜三卫,在辽东之战后,就已经融入了大明。 北元这些年被蓝玉、朱棡、朱棣接连打击,已经大残。 现在更是被水泥堡垒策略,给驱赶到了漠北,不敢南下半步。 真正能对大明构成威胁的,也就剩斡亦剌部了。 现在斡亦剌也被朱棡击溃损失惨重,也就意味着威胁中原的草原势力,被正式击败。 虽然不是彻底征服了,但至少可以保证数十年的和平。 放在任何时期,这都是标志性的大事件。 大明万民自然非常的兴奋,各种溢美之词,不要命一般的被加到了朱棡头上。 陈景恪也很兴奋:“如此一来,河西走廊的危险就解除了。” “明年晋王就可以放心的攻略西域,这实在是个大好消息。” 朱标点点头,说道:“三弟此战确实有些出乎意料,而且他还是正面击溃斡亦剌部,没有采用任何计谋。” “这对向来自信的蒙古骑兵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朱元璋笑的嘴巴都合不拢了:“何止,大冬天的损失了大部分牛羊牲畜,没有过冬物资。” “斡亦剌残部逃到北海那种苦寒之地,不知道要冻死饿死多少。” “反正,数十年内斡亦剌部再也不是威胁了。” 至于数十年后……草原上到处都是堡垒,蒙古早就重回华夏大家庭。 哪还有什么数十年后。 只有朱雄英,有点不太高兴的样子。 仗都被叔叔们打完了,以后我打谁去啊? 尤其是这次三叔是正面击溃斡亦剌骑兵,想想那场面…… 哭死啊。 我不要当天子,我要当征北大将军。 其实陈景恪刚开始听说,朱棡竟然正面对决的时候,也很惊讶。 正面对决,就算胜了己方损失也会很大。 明明有更好的战术,朱棡为何要这么做? 比如之前蓝玉、朱棣,包括朱棡自己,北伐都是采用各种战术。 尽可能的避免正面决战,降低己方损失,同时也能增加胜算。 今天他这么做,确实有点一反常态。 等想通了才明白,朱棡不愧是朱棡,用今日的牺牲扫平了民族大融合的最大阻碍。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