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明军不是打秋风,而是有更大的谋划。 这一下他有些着急了,他是不愿意在此时和大明决战的。 无他,就算自己赢了也是惨胜。 惨胜就意味,战略上的全面失败。 因为大明国力更强,就算朱棡手里的十万人死光了,也能再轻松拉起十万人的大军。 而且还是精锐。 而他的部下,死一个就少一个。 更何况,他也没有把握在正面击败朱棡。 他对那位晋王可是太了解了,两人数次交手他都落于下风。 只是可惜,事情由不得他。 这些年双方打过无数次交道,他了解朱棡,朱棡更了解他。 就连斡亦剌部的王帐所在,都掌握的一清二楚。 外围大军精准扫荡,主力直奔斡亦剌王帐而去。 此时再想通知所有部族一起迁走避其锋芒,已经来不及了。 乌格齐就只剩下一个选择,打。 当然,他也可以丢弃外围部落,带领本部迁走。 可这么做的后果就是,他将会威严扫地,以后不会再有别的部落真心投靠他。 他这辈子都别想再扛起蒙古大旗。 而且他和鞑靼部(北元)的恩克汗是盟友。 嗯……也速迭儿在朱棣的接连打击下,心力憔悴而死。 他的儿子恩克继承了汗位。 此时的北元和斡亦剌,属于唇亡齿寒,所以双方结成了盟友。 如果乌格齐抛弃外围,率领本部逃走,恩克汗也会受到牵连。 要知道,忽必烈的后裔一直在想办法夺回汗位。 其中尤以额勒伯克实力最强,时刻觊觎汗位。 只是忌惮乌格齐在侧,不敢起兵而已。 如果乌格齐不战而逃,他必然会起兵夺回属于他们那一系的汗位。 到时候北元就彻底完了。 不……连锁反应之下,蒙古将彻底失去复兴的可能。 所以,他必须迎战,且必须战而胜之。 最终乌格齐集结了四万骑兵,而朱棡则率领麾下三万骑兵,双方于锡什锡德河一带展开决战。 七万大军不可能一拥而上,而是轮番上阵。 这是最残酷的兑子战术,没有任何心机可耍。 直到一方彻底死亡,或者无法忍受死亡士气崩溃为止。 为了鼓舞士气,朱棡下令凡是参与此战者直接加一级军功,战死者加三级军功。 斩首则按双倍军功计算。 军功爵的刺激下,全军爆发了无与伦比的战斗力。 而乌格齐部属于哀兵,对明军的仇恨也让他们爆发出了巨大的战斗力。 双方就这样厮杀了两个昼夜,最终乌格齐部全军崩溃。 此战的结果是。 蒙古军直接战损高达一万八千余人,后续逃往中又损失近万人。 明军直接阵亡一万六千余人,不过后续追击中伤亡较小,只有两千余人。 敌军主力溃败,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 张温等人率领余下的军队,扫荡了整片草原。 乌格齐率领残部逃往北海,蒙古最后的主力至此被消灭。 此战带来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 大明一方自然是欢欣鼓舞,张灯结彩。 蒙古一方则截然相反,当斡亦剌溃败的消息传出后,所有人都如丧考妣。 但紧接着,乌格齐的担心应验了。 就在他兵败逃亡北海不久,忽必烈一系的额勒伯克起兵杀死了恩克汗,夺回了汗位。 更致命的是,额勒伯克并不是什么雄主。 他志向远大,却没有相应的能力。 关键是,此人残暴耽于享乐,最大的爱好就是女人。 时常抢夺族内民女淫乐,包括部下的妻女也不放过。 北元残部再次陷入内乱。 一直叫嚣着要覆灭北元的朱棣,却在此时选择了收缩兵力。 “我们此时进攻,就是逼迫他们团结起来抵抗我们,是在帮额勒伯克统一内部。” “我们收缩兵力,暂时没有了危险他们会继续内斗,直到耗尽最后一兵一卒。” 这是朱棣的原话,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 事实也正如他所料,没了威胁的额勒伯克汗,一次又一次刷新自己的下限。 他的部下逐渐对他失去了忠诚,一场兵变已经在酝酿。 在更大的范围内,朱棡的计划也全部应验了。 在他正面击溃斡亦剌精锐之后,蒙古部落开始大面积的内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