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招贤令发布之后,各地衙门必须要推举贤才入京。 那么,地方衙门会推举谁? 不排除有清官好官,出于公心推举地方上真正的贤良。 可对于大多数官吏来说,推举的肯定是有关系的富户。 而面对出仕的诱惑,地方富户也必然会心动。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有钱了必然会对政治提出诉求。 古今中外都不例外。 到时候朱雄英只要按照名单,将他们背后的家族全部迁走,就能轻松解决问题。 朱雄英兴致勃勃的,诉说着自己的全套计划: “我准备在今年,分两批向全国招纳民间贤才,再额外向南方招募两批贤才。” “总共招募三万贤才出仕。” “如此一来,当能对全国的大户有个大致的了解。” “待明年,将这些家族全部迁徙到几个固定的地方居住。” 陈景恪笑道:“你就不怕这些官吏心怀怨言?” 朱雄英毫不在意的道:“那怎么办?事实就是,人才大多都是从这些富户家里产生的。” “除非我们不顾后果,坚决不用富户出身的人才,但这是不可能的。” 陈景恪点点头,这就是现实。 倒不是富户子弟更聪明,而是只有富户,才有资源去系统的培育人才。 朱雄英继续说道:“迁徙富户,本就是历朝历代都在采用的措施。” “那些朝代也是一边打压富户,一边任用富户出身的人才,也没见谁出问题。” “事实证明,这些人被迁徙固然难受,但还不至于过不下去。” “人,只要日子还能过得下去,就不会主动寻死。” “况且,在自己的仕途和家族利益面前,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的。” 尤其是大明鼓励分户,很多大家族被拆分成一个个小家庭。 自己小家庭的利益和大家族的利益,哪个更重要这还用说吗。 更何况,又不是一开始就让他们掌握实权。 大明的用人制度已经固定,新出仕的官吏,必须去基层观政两年。 两年后再次考核,根据平时表现和考核成绩,正式分配职务。 而且也多是从基层做起。 就算这些人心有怨言,等他们有能力破坏朝纲,都到啥时候去了。 这么长时间,心里的怨气也早就没了。 更何况一旦加入这个体系,成为利益共同体的一部分,又有几个人会去毁灭这个体系? 所以,完全没必要担心这个问题。 说到这里,朱雄英突然严肃的道: “我这么做可不只是为了打击地方富户,也是为了集中资源,打造几个样板地区出来。” “然后再以点带面,盘活全国的经济。” “你觉得我这个计划如何?” 陈景恪赞道:“好,实在太好了,此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尤其是打造中心经济圈,以点带面盘活全局,更是可行又务实之法。” “在经济之道上,你已经走在了这个时代所有人的前面。” 得到他的肯定,朱雄英也更加的自信,说道: “哈哈,跟着你学了这么久,看也能看出一些门道来了。” “不过,你既然知道以点带面,为何前几年不提出来?” “要不然,中心经济圈应该已经有雏形了。” 陈景恪解释道:“时代的进步,不是一两个人推动的,而是需要全民一起创造。” “之前官民的思想和认知,依然停留在过去。”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贸然打造经济圈,是得不到万民支持的,事倍功半。” “就算打造成功了,也很难带动周围的经济……” “因为大家的思想,依然停留在过去,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加入这个新的圈子。” “朝廷之前的种种政策,包括第一个国家计划,真正目的是开启民智。” “告诉天下百姓,时代要变了,大致往哪个方向走。” “等天下人都有了心理准备,打造中心经济圈就能借助万民之力,事半功倍。” “而百姓也能自发的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嵌入这个新的经济圈。” “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以点带面均衡发展。” “而不是吸别处的血,打造几个样板城市,结果导致其他地方更穷。” “之前我之所以不将这个计划告诉大家,就是怕圣皇和太上皇心急。” “现在你自己琢磨透了这一点,我也就没必要在瞒着你了。” 朱雄英点点头,这个解释他能接受。 事实上,大家都知道陈景恪藏着很多东西没说,也能猜到他有顾虑。 但之前积累的信任,让大家并没有强迫他全吐出来。 因为都相信,时机到了他肯定会说的。 现在的情况就是如此。 时机到了,他自然就说了。 既然开了口,陈景恪也就没有再藏着,将这方面的东西整理出来,一点点讲给朱雄英听。 这个课程会很长,更何况陈景恪自己对这方面的理解也非常浅显,很多东西也要摸索着来。 不知道多久才能讲完。 不过两人都年轻,有的是时间。 就在大明皇位更替,新皇雄心勃勃欲大展拳脚的时候,安西也再起波澜。 —— 燕国。 朱高炽看着眼前这座庞大的全新城池,心中充满了骄傲。 又有几个人,能在二十岁的年纪,拥有他这般成就? 半年时间在身毒南部立足,然后半年休养生息,又用一年平定整个次大陆。 成为该地区唯一的霸主。 在边角地方还有许多小势力,但已经不足为虑。 后续腾出手来,随便派一员将领就能平定。 姚广孝也同样很是自得,当年立下的誓言都完成了。 得到君主的信任,能施展全部才能,在两年时间就征服敌人建立了一个偌大的国家。 虽然这个敌人有点不堪一击,但这块儿足够大啊,弥补了这点瑕疵。 眼前这座城,就是用不到一年时间建立的。 是身毒上等种姓贵族,为了表示臣服,自己发动当地百姓(奴隶?)建造的。 而且还是充满了华夏风格的建筑——当然,这一点是姚广孝坚持的。 其原因,就是怕燕国贵族在身毒建筑里生活久了,被别人给同化了。 而居住在华夏风格的城市里,就是身毒人被逐步同化了。 这座城池的规模,比起洛阳自然是远远不如,就连应天城都比不上。 可在这片陆地……甚至在大明之外的其他地方,都是数一数二的巨城了。 朱高炽和姚广孝等人商议之后,决定将这里确立为新都城。 并由朱高炽为其命名:明城。 叫这个名字的原因自不用多说。 今天就是他们进入新都城的日子。 刚到达城门口,就看到了早已等候在这里的张辅。 张辅是张玉的儿子,燕王府第二代最优秀的人才之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