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两家又岂会在今天站出来帮他?” 李祺也不得不承认,确实如此。 佛道两教当时被打压的确实很惨。 可是在之后的一系列合作中,两教的影响力却扩大了数倍,影响范围更是延伸到了海外。 现在佛道两教支持他,不再是因为强权压迫,而是跟着他能得到好处。 如果没有后面的共赢,两教不但不会帮他,还会落井下石。 “可……万一是巧合呢?” 李善长反问道:“那么方孝孺怎么说?” 李祺顿时说不出话来。 都说陈景恪擅长下棋,可是方孝孺这步棋,直到现在都有很多人不明白。 主要是,这步棋一直未能体现出必要性。 要说之前帮陈景恪和腐儒们打嘴仗……换个人也一样能做到。 甚至那些嘴仗打不打其实都无所谓。 因为皇帝已经决定使用他的政策了。 可是陈景恪在这步棋上花费的功夫,却是非常大的。 别的不说,引导方孝孺悟出唯物学,一手培养出一名大宗师。 这种投资史无前例。 可是现在,大家终于明白这步棋的作用了。 虽然还没有看到《大同世界》的全貌,但仅仅是从报纸上这篇文章,就能窥探到。 这部书必然更倾向于唯物论。 有方孝孺之前的宣扬,大家都对唯物论思想有了一定了解。 大部分人,都已经接受了唯物论存在的事实。 现在《大同世界》发表,大家也更容易接受。 对相关内容,也更加容易解读。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方孝孺的唯物论思想,他贸然提出大同世界思想,会是什么后果? 很可能大家看都看不懂,更遑论去解读了。 李善长这会儿也觉得饿了,摸了摸桌子上那碗面条,不冷不冷热正好。 于是端起碗,抓起一颗大蒜,呼噜呼噜就吃了起来。 一气将面条吃完,他抹了抹嘴,看着沉思的儿子,说道: “如果这两件事情,还无法让你相信。” “那么去年太上皇突然废除理学,这总该没有什么争议了吧。” 李祺叹道:“我信了,安平侯的布局,真的是环环相扣啊。” 然后他不可思议的道:“从十几年前就开始做准备,人真的能看那么远吗?” 李善长也同样感叹的道:“生而知之啊,说的就是他。” “比起学识和才能,他的这种耐心也让人敬佩。” “换成其他人,谁能忍耐十几年一点风声都不露?反正我是做不到。” 李祺自然知道自家亲爹是什么脾气,那真的是从来不懂得什么叫藏拙。 还缺少容人之量,绝对不会容许有人压自己一头。 要是他掌握了什么高深的学问,早就拿出来炫耀了。 别说是自家父亲,就是自己,也不可能十几年不露出一点痕迹。 陈景恪是真的做到了,从来不在外人面前,暴露一丝一毫的相关想法。 哪怕是被人质疑、轻视,哪怕别人在他面前谈玄论道,都能一言不发。 这种心性和忍耐力,太强了。 李善长再次拿起报纸,指着上面的某部分内容,说道: “你看,他并未否定理学,也没有否定任何一家学派。” “对于先贤的学说,都给予了极高的赞誉。” 之前的很多学派,为了证明自己的学问更优秀,会对其他人的思想进行否认。 别的不说,仅仅是一本《论语》的诠释,狗脑子都出来了。 都宣称自己才是掌握了圣人之意,其他人的解读都是对圣人的曲解。 李祺想了想,确实如此,不禁赞道: “安平侯的心胸,非一般人所能比也。” 李善长摇头道:“他的心胸确实开阔,但之所以能如此大度,我以为更大的原因在于,他的立意就与前人不同。” 李祺面露不解。 李善长解释道:“前人著书立传,都要假托是解读圣人之意。” “圣人之意只有一种是对的,如果我不否定别人,那岂不是说我是错的?” “所以,他们必须要否定其他学派,以此来证明自己才是对的。” “陈景恪不同,他利用唯物学将华夏思想的发展,梳理成了一条线。” “一条从古至今,传承不断,一代代推陈出新的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