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等于是,他们出力帮陈景恪完善大同思想。 至于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听话。 很简单,利益。 朝廷采用大同思想治国,不听话的就打压。 其他学派想发出声音,就必须主动来学习。 有些人会选择直接更换门庭,也有些人会选择改造自家学派的思想。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陈景恪也不会当甩手掌柜,他是最终的裁决者。 各派重新诠释过后的学说,都要经过他的审核,得到他的同意才能推行下去。 总之一句话,陈景恪试图用一个框,将整个华夏文化给框进去。 他要的也不是大同思想下的教条主义。 而是大同框架下的百花齐放。 既然要引人入彀,那就不能将别人的路堵死。 要引导着他们前行。 这其中理学又是必须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正如前面朱雄英所说,大明六百万读书人,基本都学过理学思想。 理学门徒少说也有三四百万之多。 把这些人拒之门外,那简直太愚蠢了。 引导着他们去基层,去偏远的地方,无疑是最好的办法。 陈景恪继续说道:“理学独显百多年,不但在大明深入人心,即便是在四夷也拥有广泛影响力。” “朝廷打压理学,也会让各部无所适从。” “而且就这么放弃理学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优势,也非智者所为。” “所以我觉得,朝廷在打压理学的同时,也应该放开一道口子。” “让他们去四夷、去藩属国,从事各种工作。” “如此既能疏导理学门徒心中的怨气,缓解他们和朝廷的矛盾,又有助于教化四方。” “正所谓人尽其力物尽其用,就是这个道理。” 朱标不禁颔首道:“此乃老成持重之言也。” 马娘娘夸赞道:“景恪心胸宽阔啊。” 陈景恪谦虚了几句,又接着说道:“解缙数次给我写信抱怨,说他在南洋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蜀王、湘王,也经常上疏,问朝廷讨要人才。” 蜀王镇辽东,湘王镇交趾,都需要大量基层官吏去治理地方,需要大量读书人去教化百姓。 解缙那边就不用说了,帮助南洋十五国建立学政体系,需要的读书人就更多了。 可是在这个年代,愿意去边疆,愿意出海的人还是太少了。 “秦王和燕国世子每次派遣使者过来,第一件事情也是要人。” “即将建成的晋国,需要的读书人更多。” “安西形势复杂多变,各种思想在这里碰撞。” “在这种混乱的地方,思想体系完整厚重的理学,反而更能保持自我。” “还能反过来去同化别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习什么就容易亲近什么。 帖木儿帝国、金帐汗国、穆扎法尔国……都是伊教化的蒙古人。 他们虽然还认同蒙古这个概念,可不论是生活习惯还是文化,都与当初的蒙古帝国没什么关系了。 明人去了安西,学习安西本地文化,过上几十上百年那他就是安西人了。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朝廷必须要想办法强化华夏文化的教育。 佛和道是肯定要去的,这是之前就说好的。 之所以现在没动静,是因为强敌环伺,不想过分刺激本地宗教。 一旦等秦晋两国站稳脚跟,佛道两教就会跟进。 但华夏是世俗化的国家,不可能靠宗教思想来治理国家。 就需要有世俗学派过去。 让大同思想过去? 别开玩笑了。 就现在的大同思想过去,会被冲烂的。 别说是安西,就算是炎洲、殷洲等地,目前都不适合推广大同思想。 必须要用原滋原味的华夏传统文化,才能抵挡得住外来文化的冲击。 数来数去,能承担得起这个任务的,只有理学。 前面已经说过,理学是发展两千多年的儒学,与佛教碰撞之后的产物。 在应对宗教冲击方面,它天然具有优势。 毕竟它确确实实压倒了佛教和道教。 把它丢到安西和那里的思想进行碰撞,想必是非常精彩的。 先用理学思想去教化蛮夷,使其华夏化。 然后再用大同思想整合过来,这才是最稳妥的办法。 而且不得不说的是,就目前来看,大同思想对华夏以外的地方来说,太超前了。 人家要么还处在原始社会,要么还处在封建奴隶时代。 那些封建主和奴隶主,能接受的了这个思想才见鬼。 领先半步是超前,领先一步会扯着淡的。 所以,这个任务理学是最合适的。 听完他的分析,老朱虽然还是很不乐意,却也不再反对。 “你们两个也大了,这事儿自己看着办吧。” 朱标却很支持:“如果真能让百万理学门人走出去,对大明来说百利而无一害。” “不过具体怎么做还需要商榷,尤其是不可强迫他们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