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篇 东湖-《大美宝鸡》


    第(3/3)页

    “凤仪门”三个大字的牌楼前,高大的牌楼如同一位巨人支撑着山川河流也支撑着人类情感中的信仰,再往前走他看到了苏轼雕像,苏轼是北宋的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和历史治水名人,他在

    “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诗题材广泛,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

    “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

    “苏辛”,散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

    “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

    “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

    “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在苏轼雕像的两侧有两座鼓楼,一座是思治楼,另一座是贤良楼,两座钟楼相互映衬为黎明百姓带来了公平公正也带来了吉祥安宁,离开苏轼雕像他看到了广场中央的凤凰于飞的浮雕图案,凤凰形态逼真仿佛要穿过云层飞上万丈苍穹,在广场的两侧是两排图腾柱,图腾柱上的游龙相互缠绕好像在争夺着龙珠又好像在为百姓呼风唤雨,走上石桥他看到了河水中的一个个音乐喷泉,喷泉一会儿变成矩形一会儿变成圆形在音乐的律动中舞动出了生命的奇迹,不知不觉他走到了东湖的南门前,在南门的上方悬挂着写有

    “东湖”两个大字的牌匾,走进南门他便来到了东湖的南湖,在南湖的四周是一片又一片牡丹园,牡丹吐露着芳香在美艳与娇嫩之间选择了永久的绽放,走过吊桥他来到了崇光亭和空濛阁,崇光亭建成于清代,在清朝道光年间,凤翔知府傅世伟继苏公遗志扩修东湖,在东湖南侧开辟了数十亩土地,筑堤蓄水,命名南湖,之后又一任知府李慎读了苏东坡的海棠诗,对其中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两句诗很有感触,因此授意建成了空濛阁,崇光亭等建筑物,走上曲桥望着澄澈的湖水他的心里也盛满了一池湖水,湖水荡漾着尘世的纷纷扰扰让浮躁飞进了都市里让清静映入了眼帘中,之后他又到达了望苏亭,1935年,凤翔县保安大队贾宗谊在湖的西侧创修了望苏亭,以此来寄托凤翔人民对苏东坡的缅怀之情,1954年、1989年政府进行了重修,他在亭子里点燃一支烟抽了起来,抽着烟想着往事他对苏东坡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苏东坡在凤翔只做了三年的签书判官,但他为凤翔人民所办的好事不仅在当时还影响到了千秋万代,抽完烟他走上了沧浪桥,沧浪桥位于内、外二湖的连接处,因内湖至外湖有五六米高的落差,每逢阴雨连绵,内湖水涨,溢向外湖,桥下水声沧浪,形成瀑布,所以将此桥命名为沧浪桥,他穿过门洞一步一步爬到了东湖的最高处,最高处的亭子是一览亭,站在这里可以观赏秦岭山脉中的太白山,也可以看到整个雍城的全景,一览亭初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距今已经一百五十多年,为当时知府白维清所修。

    走下一览亭他来到了北魏城墙遗址的前面,北魏城墙已经不是一道断壁残垣的古城墙而是中华大地上的一根经络,无数条经络连接在一起组成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形成了心中的血肉之墙,他在北魏城墙前站立许久拍下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折叠成许多方块飞过流水,飞过小桥,飞过屋舍,飞进了家的港湾中……(完)完稿于:2022.12.5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