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知道什么该说,知道什么不该说。 知道什么能做,知道什么不能做。 分内之事从未让她操心,默契配合她的同时又谨言慎行,越发有旷世名臣的感觉。 也许,李斯也要改变在剧情中被赵高算计致死,背负一身骂名的结局了。 唉,剧情中,李斯的格局终究小了。 如今跟着她一起走上人生巅峰,名垂青史多好。 “张良,莫要让朕失望。” …… …… 张良收入麾下,笙歌就开始在心里盘算那位国士无双的兵线,韩信。 刘邦手下最耀眼的两颗明珠当属张良,韩信。 韩信,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 而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句谚语,在后世几乎每个孩童都耳熟能详。 韩信在军事上除了丰富系统的理论知识外,更有得天独厚的天赋。 那是对战争天生的敏锐和洞察力。 有些人,天生就是为战场而生的。 可如今现在韩信还只是个十几岁落魄潦倒的少年郎啊。 自韩信生母去世,韩信的生活越发凄惨。 罢了,罢了,就当是为扶苏培养左膀右臂吧。 扶苏是她中意的储君人选,早晚要继承大统,合该早些培养班底。 待她从淮阴把韩信接来,就让韩信先以伴读的身份陪同扶苏学习吧。 反正,咸阳有扶苏,李斯,张良坐镇,也没什么人报名参与科考,她在也是个吉祥物,倒不如亲自去淮阴,看看究竟是怎样的人杰地灵才能孕育出韩信这样的国士无双。 于是,笙歌大手一挥,命令扶苏以长子身份监国,留下王翦、王贲、章邯守护咸阳,李斯张良王绾辅佐扶苏。 而她自己则带着蒙恬以及蒙恬的亲卫带着巡游天下观察民生的旗号,远赴淮阴。 “皇上,您离开京都,那科考一事,该如何继续?” 圣上天马行空的选人条件和思路,他们跟不上啊。 “朕在咸阳等了大半年,除了张良,就没有个真才实学之人,倒是那些心存侥幸想着混饭吃的地痞不少。” “若非大事,交由扶苏处理就好。” “你们二人,多多教导扶苏,就当是历练他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