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太后娘娘都这么豁出去了,身为一手被太后娘娘提携起来的臣子,怎么能够拖后腿。 要是笙歌在此处,定会拍拍中丞的头,语重心长的说一句,孩子,你还是太年轻了。 有了银钱,新式武器的量产终于没了后顾之忧。 而笙歌也没有让咸丰帝失望,成为了这座大船的掌舵人。 兴教育,开民智,稳农业,保生产,练新军,固国防。 一点点,一步步,笙歌走的极稳。 大清这艘千疮百孔的大船,终于有了焕发新的生机的苗头。 而笙歌,头发又掉了不少。 咳咳,要是史上最穷太后这个书名不够有噱头的话,倒也不是不可以叫秃头太后的那些年。 空荡荡的国库,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有源源不断的银子充盈。 就连总是叫苦连天觉得笙歌败家的户部,也诧异于民众的力量。 形同虚设的粮仓,随着时间的推移,再一次储满了粮食。 这个时候,笙歌的苦心,方才体现出来。 怪不得太后如此看重民生,亲抓改革。 民富,自然国强。 只是户部尚书还没开心几日,笙歌轰轰烈烈的发展工业运动就提上了日程。 户部尚书:…… 能再缓些日子,让他捂热银子吗? 自从太后当政,他差不多就是守着一个空国库。 唉,不过,他得相信太后钱生钱的本事。 信太后,得永生。 他也听在外留学的儿子说了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那生产效率可不是他们的手工小作坊可比的。 只要回报更丰厚,再多的前期投入都是值得的。 于是,守财奴户部尚书,第一次果断的掏出了银子。 朝堂上不少臣子都是第一次见户部尚书这个财迷小老头应的如此爽快。 甚至还有不少人怀疑,户部尚书脑袋是不是不好了。 户部尚书都不哭穷了,说明这个国家,真的活了。 振兴工业,兼顾农业的口号,举国上下皆知。 有笙歌这个外挂在,总归是能少走些歪路的。 大方向错不了,步子也稳,稳扎稳打,成为强国总不是梦。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