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有钱难买我愿意-《神豪UP主》
第(2/3)页
从养成式的偶像身上,获得情感寄托、游戏般升级成长的体验以及粉丝共同体的归属感。即使不花大价钱,这样的氛围下,他们也非常有可能在精神上支持选手,投一投免费票,转评赞。
如果追星时间够久,大概会经历这样一个心理转变:过去花钱买专辑买海报是为了哄自己开心,现在花钱多少是帮助自家偶像争取更多资源。
爱豆的代言牛逼=爱豆牛逼=我牛逼!
偶像工业正在前所未有地和商业价值挂钩,品牌方透过数字了解艺人匹配度、潜在风险、粉丝质量、获客成本,再确定合作对象。
现在,粉丝花了多少钱成为终极衡量标准,过去 200 万的合作费用,现在变成“先给 100 万,后面 100 万看粉丝的购买量”。
节目设计让观众为选手打投、在淘汰选手中捞人、组织粉丝见面会等赛制,而品牌提供的,除了礼物开箱、为选手改善伙食,还有额外的照片、vlog、开屏、直播、中插广告、片尾镜头。
比如《青你3》的品牌营销包括,一段时间内直拍视频播放量最高的选手,最终获得各 app 的开屏曝光权,或者根据微博、转发和得票数据综合得出的指标,计算出排名靠前的选手,奖励出现在节目正片的彩蛋。
在排名长期占据优势的情况下,粉丝甚至能替选手争取到代言机会。于是相应形成了林林总总的数据榜单,粉丝的积极性和话语权被激发,节目外的参与感由此而来。
在更普遍的心理层面上,偶像正从以往的仰视、造神,变成平视的、更亲近的男友、老婆、儿女、侄子,年轻人更愿意供养偶像。反映在生活上,就是期待和养成式偶像共同进步,为了配得上 ta,自己也要加油。
在人均用显微镜看节目的情况下,广告、镜头量成为最直接反映节目和金主认可的指标。在微博、豆瓣,这两项数据常被统计出来,以秒为单位,衡量选手在各档综艺的待遇。
以品牌来说,既然它的意义在于提供商业价值已经成为共识,问题是究竟要以什么方式呈现。
当进行到一半的节目不分青红皂白地被镜头打断,女明星一边把微商产品抹在手上,一边面无表情念着口播,一种糊弄的感觉扑面而来?
一般人眼中不喜欢的选手出现、制作廉价、时间过长、表现做作都会成为快进的理由。而故事线是选秀综艺的乐趣所在,因此当广告能称得上对正片的延长、补足,能够提供信息量,就会受到欢迎。
毕竟消费是一种建立关系的主动模式,是人们建立关系的过程,也是主动建构认同的过程,年轻人、偶像与品牌的关系往往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