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除非定期吃归脾丸、八珍汤等药物。 问题是药三分毒,一直吃药,跟高嘌呤又什么区别? 喝汤好歹还能图个嘴瘾。 天天吃药,整得自己像得了某种看似不严重,实则不能痊愈的慢性癌症一样。 晦气! 反之隔三差五来一盅祛湿汤,第二天精气神都会好一点。 这种情况下,试问是喝还是不喝呢? 看似是选择题,其实没得选。 不管别人如何评价药膳食补,只要它能治脾虚肾虚,在陈景乐的朋友们眼里,就是好东西。 况且陈景乐又不需要成为药理专家,甚至都不需要考研。 他只需要浅显地理清药理知识,学好基础部分,做菜煲汤能用到就行。 而想煲好一锅药膳汤,做好一道药膳菜,那么懂基本的药理知识就很重要,起码不能把断肠草当成五指毛桃鸡血藤金银。 不然会死人的! …… 陈景乐对中药药理的兴趣,得追溯到小时候在小伙伴家,看过一本全彩的《本草纲目》。 在那个盗版满天飞的年代,一本正版印刷精美的植物百科全书,可以说让他眼前一亮。 可惜他没什么医学天赋,而且那时候识字不多,读起来很费劲。 看图倒是看得很过瘾。因为上面描述的中草药,其实很多路边随处可见,只是跟江北这边的叫法不太一样。 诚然,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本草纲目》存在许多错误,但仍具备一定学习参考意义。 中药药理具体怎么学,还是像之前学其他科目那样,按照人家中药药理学专业培养方案来。 “有现成的通天大道,为什么不跟着走?” 像中药鉴定学、临床中药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等书籍,都需要看。 总不能学某些垃圾凉茶铺,大补汤里放伟哥吧? 他感兴趣的、要吃的是药膳,不是纯药物。 中药药理发展到今天,在国家的推动下,已经在血清药理学方法学,单味药药理,有效部位、有效单体药理,复方药理等多方面取得重大研究突破。 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复方药理学。 像桂枝汤、六味地黄汤、四君子汤等,都已经已经研究出这些传统方剂的原理跟最合适配比,陈景乐完全可以照抄作业。 “为什么要研究药理?” 一开始陈景乐也不懂,后来才恍然。 我们知道这种药能有这个作用,我们也知道这种药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但我们不确定对这个病起作用的,是不是就真是这个成分。还是说需要其他成分从中起到催化作用。 这就是药理。 像西药某些胶囊类药品,就不能直接在口腔里咬破,必须送到肠道中溶解,才能更好地消化吸收,发挥作用。 又比如常见的烤甘蔗,冬天可以清热润肺止咳化痰,而甘蔗的主要成分无疑是蔗,再就是维生素c、维生素b2等。那我们可不可以直接吃这些东西呢?单独吃的话能不能起到同样作用呢? 这都体现了中药药理研究发展的必要性。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