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打不过就加入-《诸天之从九叔世界开始》
            
            
            
                
    第(2/3)页
    双方都不属于一方势力,又何谈互帮互助,共同抵御敌人?
    当然是先杀而后快!
    朱元璋为什么在消灭陈友谅后,能够快速消灭张士诚,并一统北方?
    那是因为陈友谅也是红巾军一伙。
    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属于黄巾军之间的内斗,属于内部派系矛盾。
    朱元璋将陈友谅击败,他麾下的那些人绝大部分都毫无心理压力的投降了朱元璋。
    而朱元璋也放心使用,绝大部分都委以重任。
    历史上朱元璋也是在全盘接手了陈友谅的势力地盘之后,才彻底的鲤鱼越过龙门,在成就真龙这条路上发生根本性的蜕变。
    换个说法,如果是陈友谅击败朱元璋,那么陈友谅也会很顺利的吞下朱元璋的势力。
    那样史书就会记载,陈友谅开局一张网,装备全靠捡。
    朱元璋和陈友谅都是穷苦百姓出身,属于最底层的人。
    一个是和尚,一个是渔夫。
    当然,朱元璋的那些生死兄弟,比如发小徐达、汤和等人,肯定会顽抗到底。
    就好比陈友谅麾下第一大将张定边。
    朱元璋麾下有徐达统领全军,常遇春先锋勇猛无敌。
    张士诚麾下是大将吕珍,数次击败朱元璋,斩了他不少将领。
    而陈友谅麾下则是主要看这位张定边。
    这位张定边可是比常遇春常十万还要猛的猛将,替陈友谅大小百余战,几乎逢战必胜,硬生生的将陈友谅推到了南方第一起义军势力。
    鄱阳湖之战,更是带着几百人视朱元璋十多万大军如无物,孤军直取朱元璋旗舰,甚至是差点将朱元璋擒杀。
    不过最终却是功亏一篑,被常遇春带着一帮死士以自身重伤的代价将之击退,化解了这场差点改变历史的危机。
    哪怕是被常遇春逼得不得已退去,但张定边依旧是来去自若,无人敢挡其锋芒,最终朱元璋也是让他带着数百手下平安退走,不敢轻易招惹。
    在陈友谅死后,也是他带着陈友谅的尸体回了武昌,立陈友谅儿子陈理为帝,可谓是忠心耿耿。
    最后见大势已去,张定边不得已脱去甲胄,出家为僧,到了晚年,依旧能够做到一拳打死一头猛虎。
    如此可见,张定边有多猛!
    将之称作元末第一
    猛将也一点不为过。
    也是张定边退出历史舞台之后,常遇春开始自称常十万。
    就好比徐达是朱元璋的辅佐星宿,张定边就是陈友谅的辅佐星宿,都是身怀大气运的大将之才。
    只是朱元璋成功了,徐达也因此站在胜利者的一方青史留名,而张定边却是随着陈友谅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接下来,郭子兴又简单的介绍了一下白莲教的情况。
    在白莲教,也就是明教的架构里。
    教主:执掌圣火令,统管全局,负责制定发展战略方针。
    光明左右使:负责掌旗,充当监察使,巡视四方,执行家法。
    四大法王:负责掌管节制各大坛主香主,主抓各地区事务。
    坛主:各地区负责开拓地区的具体战略。
    香主:负责具体的实施工作。
    天地风雷门:负责保护总教安全。负责保安工作。
    听完郭子兴的介绍,傅渊知道,这些只是表象。
    现如今明教教主阳顶天被成昆气得走火入魔死于密室,光明右使范遥在和杨逍的争斗中失败后跑去元大都暗藏。
    四大法王散伙,纷纷自立门户,不问教中事宜。
    要么如金毛狮王谢逊一般仇家满天下,被困冰火岛;要么如青翼蝠王韦一笑一般,寒毒深重,自顾不暇。
    更有如紫衫龙王戴丽丝一般为情所伤,一心想着报仇;也有如白眉鹰王殷天正那般收拢手下自成一方大势力,雄霸一方。
    当然,也有人那般的中流砥柱,只可惜实力威信差了许多,根本就无法有效制衡约束天下各路坛主香主。
    现如今在明教总坛光明顶远在西域昆仑山,此地远离中原,光明左使杨逍独木难支。
    如果不是十一年后,张无忌横空出世,只怕是明教还会更乱。
    当然,不管是阳顶天还是张无忌都不是一个合格的***,最终一个惨死,一个远避天涯,都算不得什么好结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