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无法下手-《宋时雪》
第(2/3)页
但作为一国之君,是需要如此庸才,如此狠人,如此鹰犬的,且是异常需要的。
鹰犬者,爪牙也,寻飞逐走,借势而猖狂,狐兔畏威而乱窜,巧诈百端,甘为人之鹰犬以备指呼,驰奸走伪,惟恐后于他人。
鹰犬、爪牙忠于主子,没有个人想法灵魂,无力分辨善恶,替主子卖命作恶,主子让他们咬谁就咬谁。
若鹰犬、爪牙有了个人想法灵魂,那他就不是鹰犬了、爪牙了...
如李三坚这类人,就一辈子都成不了鹰犬的。
朱勔此人,市井泼皮无赖出身,脑袋简单得令人发指,偏偏就适合成为赵佶的鹰犬。
为赵佶搜罗天下奇物,根本就未作多想,一力为之便是。
目前赵佶是异常需要这种人,因此李三坚奏请斩朱勔父子,而赵佶又哪里舍得将其除去?
随后赵佶又询问一阵后吩咐李彦道:“去准备笔墨吧。”
“遵旨!”李彦躬身应了一声,转身很快取来“狻猊墨”、“鹿毫笔”,随后将一张黄色宣纸平铺在一张御案之上,并开始研墨。
“朱笔、朱墨。”已经微闭双目,似乎准备入定的赵佶忽然睁开双眼,看了李彦一眼后,淡淡的说道。
李彦闻言顿时给吓了一跳,忙不迭的取来朱笔、朱墨,研好墨之后,双手拿着朱笔,举在了赵佶的面前。
李彦弯腰低头的,神色没有任何异常,可心中却是怦怦乱跳。
朱笔、朱墨一般是御批杀人所用之笔墨,朱色御批之后,就无任何回旋余地了,人头落地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元丰改制之后,宋皇帝下达制、诰书等旨意的一般程序是,经皇帝授意,由掌制诰的中书舍人草诏,再录黄行下,中书舍人宣行,给事中审核,宰相副署,台谏弹劾,如中间过程一切顺利的,这道诏书便是合制的,便能顺利颁行。
若是草诏的中书舍人觉得不合理或者不合制,那么就有权拒绝草诏,名曰“封还词头”,也就把皇帝的意思扼杀在了摇篮之中了...
若是掌制、诰的中书舍人觉得合理,或不想违背皇帝之意,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懒得多管闲事,就依皇帝之意,写了份漂漂亮亮的诏书,递给皇帝,由皇帝签署画押,就到了颁旨程序的第二步“录黄行下”,也就是抄写在黄纸上,送达负责“宣行”的中书舍人手中。
草诏与宣行的中书舍人若是同一人,颁旨也就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了,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中书舍人并非同一人。若负责宣行的中书舍人认为诏书不当,即可行封驳权,拒绝“署敕行下”,即拒绝在录黄上签名,又是有权将诏书驳将回去。
若宣行中书舍人没有异议通过,录黄便到了中书省长吏,即中书侍郎的手中,中书侍郎一般由右仆射兼任,即宰相兼任,宰相当然也有封驳权。
宰相署名通过后,在将录黄发至门下省审核,门下省给事中认为若政令有失当、除授非其人,则论奏而驳正之,即给事中也可将录黄驳回。
也就是说皇帝一道旨意需闯过四关,方才可以颁布天下,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旨意就无法顺利颁布,当然反对之人因此事得罪了皇帝或宰相,因而被罢官或转迁他处为官,就另当别论了。
当然皇帝颁旨也并非这唯一的途径,皇帝还有颁布特旨之权,但贤君、明君对于颁布特旨是慎之又慎的,如宋神宗赵顼,原因就是特旨越过了所有环节,越过了所有大臣,从而缺乏监督。
宋帝赵佶一直都以手诏的方式颁布旨意,手诏即为特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