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四司会审(五)-《宋时雪》
第(2/3)页
“小人知道。”胡五闻言答道:“为纲船于崇明岛被劫之事。诸位老爷啊,小的只是福建武威舟师帐下一名小卒,奉将令乘船前往两浙崇明岛,当初所下将令是追剿海匪,因此小的不得不奉命前往。可怎料是劫掠纲船?军中军法严酷,小人等人就不得不奉命行事,因而此事实与小人等无干啊!皆为李...经略指使的。”
“你倒将自己摘干净了?”胡文海闻言冷笑道:“以何证明你为武威舟师之将校?”
“诸位老爷请看!”胡五闻言伸出双手,左右手便出现了刺字及刺纹路。
胡五左手虎口之上刺着“武威”二字,右手虎口刻刺着一匹饿狼的刺青。
饿狼刺青为黑旗军的标记。
极富断狱经验的胡文海、石公弼等人于是走下公案,仔细查看胡五手上的刺青,均是不约而同的微微摇了摇头。
通过查验,胡五手上的刺青绝非短时间之内刺上去的,而是刺上去有些日子了,日子还不短,时间应该在一年以上,也就是说,胡五为福建黑旗军军卒时间已有一年以上了。
纹身刺字源于南方百越的涅面之俗,同时与古之刑罚也有关联。墨者,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虽然汉之文帝废除了肉刑,但两晋南朝的囚犯和逃奴仍要在脸上刺字,直到宋仍是如此。
因流配之刑,发配戍边的军卒均要黥面,从而被称作“配军”,再说难听点就是“贼配军”。
《宋刑统》有云,凡应配役者傅军籍,用重典者黥其面。
宋时,不仅罪犯充军要黥面、就是正规的禁军、厢军和非正规的乡兵,也都要主动或被动地黥面刺手,这在宋军之中是很普遍的,就连大名鼎鼎的狄青,脸上也有刺青。
宋代施行黥兵制,故宋军也被称作“刺军”。
“刺军”源于五代,盛于宋,其目的主要有二,其一就是识别各部番号;其二就是防止士卒逃逸。
刺青所在部位也是各不相同的,大宋禁军主要就是刺面,而厢军、乡兵主要就是刺在手上,至于身体的其他部位,刺背或刺腿或刺身,就看个人喜好了。
福建黑旗军为厢军编制,因此就刺在了手上。
李三坚对于如此陋习,还是颇为反感的,但此为大宋黥兵之制,李三坚也是无力改变,最起码目前不行。
不过有时候,李三坚觉得刺青也是显得较为威武的,因此今后有机会改变这一状况之时,并不会废止刺青的,只是想将“刺”改为“画”...
“尔等奉何人的将令?又是何人领军前往崇明岛的?”胡文海想了想后又问道。
李三坚就算是下令前往崇明岛劫掠纲船,也不会直接将将令传达给每个士卒,均是由各军统领转达的。
“奉武威舟师部将郑泰之命,领军之人也是郑泰,老爷,郑泰此人原本是个山贼,后被李...相公招安的。”胡五答道。
“好嘛...“一旁的汪閣闻言得意的冷笑道:“贼子就是贼子,是本性难移啊,竟敢劫掠贡物?合当处死。”
汪閣说罢,还恶狠狠的瞪了李三坚一眼,意思已经很明白了,若确实为李三坚下令或指使的,那么李三坚也必然难逃一死。
“王府尊,待本官问完话如何?”胡文海三番五次被汪閣打断,心中是极为恼火。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