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机速房-《宋时雪》


    第(2/3)页

    宋以

    往朝廷办事拖拉,此为众所周知之事。

    元丰改制后,宋神宗皇帝照搬“唐六典”,复三省六部制。

    凡内降旨意、文书、各处所所上奏章、申状首先到中书省、门下省,其后皆送至尚书省,尚书省审阅后再下至六部,六部再交各案勘会,审阅文书,询问相关事项,各案根据文书所涉及的地域,近则向京城之内到各寺、监勘会,远则至各路府州,待一切齐备,明确相关事理后,再申报尚书省,于是又回到了尚书省,尚书省再送转中书省取旨。

    中书省得旨后,再转送门下省复奏,皇帝朱笔画可后,然后再下达尚书省,尚书省复议后再下达六部,六部接到尚书省旨意或文书后,再进行复议,其后才至各路府州...

    如此,旨意的下达或各处所奏报,自然手续繁琐,旨意或奏章来回绕好几圈,时间就耽搁在路上或堪会之上了,于是少则三个月,多则一年以上旨意、内文等才能到达各处所。

    这还是三省六部官吏办事干练不拖拉,若是遇到办事拖拉或者故意刁难,那么时间就会拖的更久了,甚至石沉大海、不知去向。

    昏庸无能、腐朽不堪,朝中各部叠床架屋,官吏之间相互扯皮、互相推诿,令人愤慨。

    此刻为宋、金战争期间,再这样的拖拖拉拉、相互扯皮、互相推诿,必然会贻误战机,必然会耽搁大事。要知道朝廷每耽搁一刻,前线不知要死多少将士。因此李三坚专门成立了“机速房”,集中、效率处理大宋的军、政大事,以应对将要到来的与金军的一场大战。“机速房”当中当然是有官吏的,由宰相李三坚亲任大计议官,李纲、费景阳、陈过庭、刘安节、姚舆、章阚、张浚等任为计议官,丁伟元、岳飞等暂为“机速房”胥吏。

    李三坚使岳飞为吏,岳飞倒也不生气,反倒是欣然从之,原因就是李三坚许他可以听政,如此一来,总比一名亲兵好吧?

    精简、变革宋朝廷的各部院、衙门目前是不可行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那就是金军翻过年就将大举南下攻宋。

    会宁府太初宫临海殿侧的这座“镇水亭”,这座小桥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日子里,也就成为了大宋的中心。

    “机速房”计议妥当之后,就由宰相李三坚亲自前往宫中向太后、陛下请旨,当然这只不过为李三坚走走过场而已,是李三坚在装腔作势。对此,稍有些头脑之人都是心知肚明的,除非是痴呆之人,才不明其中的关窍。

    至于“机速房”选址之事,也是李三坚决定的。

    何人说议事非要在密封的室内?在密封的室内议事,空气流通不太通畅,如此将会令人昏头昏脑的。

    而选在如此风景秀美之地议事,不但空气清新,且看着如此秀美的风光,心情将会是异常愉悦,脑壳也许会变得灵光许多。

    此刻李三坚就是如此,闻着香甜的空气,昨日一夜荒唐所造成的疲惫似乎是已经烟消云散了。

    李三坚好美色,但不贪色,不会流连于帷幕之中

    ,从而耽搁了大事。

    今日一早,李三坚便第一个来到了“机速房”。

    至于“机速房”位于屋外,从而也许会造成泄密等事,李三坚命山魁、济空等虎卫严密把守,清空“镇水亭”周围百余步之内的所有的人、遮蔽物等等,并掷下严令,未得招唤,靠近百步之内者皆斩,如此就能够防备金军细作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