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渔民-《大夏刑案官》
第(2/3)页
大概率,是这孩子出师不利了吧?
果然,就见谢净撅了撅嘴,有点儿不服气地道:“几乎什么都没打听出来。
那些渔民不爱搭理人且不说了,有我这张脸出马,还是能让他们都愿意多说几句的。但听到我提起耳铃,他们就笑了。说没法回答。
我再追问,他们才说、这儿是渔村,且不说那些建屋成片的,还有那些沿着海岸边,到处盖房的、单家独户的呢?也都是散落的渔民。也统一算到了村子的范畴里。
所以,住在这样的地方、家里的妇人几乎都会戴耳铃的。就算她们戴不起金的、银的、总还戴得起铁的、铜的。就是为了防止男子们的乱蹿门儿。
而我问他们的是:哪位妇人有戴铁制的耳铃,这就让他们笑话我没常识了。
再问失踪的妇人,他们就更笑了。笑话我是个公子哥儿……这儿是什么地方?今儿你来了、明儿我走了,谁都不会多在意谁。
日子那么苦,每天那么累,谁还有功夫关心别个儿呢?男性渔民、天不亮就出海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回来。
回来了往家一瘫,动根手指头的力气都没有了。修修补补睡一睡,起来了还得继续出海。哪里能知道岸上的事情?
那些妇人,虽然会和周围的邻居说说话、一块儿洗洗衣、修修渔网之类的,但她们也不太关心别人姓甚名谁。
为啥?还是那句话:有的相公出海死了、或者失踪了没回来、没下落了,她们就搬走了。
还有的人,会跟自家相公住过来,然后过上渔民生活。这儿是官府最难管的地方,官府也就懒得管了。
只要不闹出大事情、只要不报官,官府的人影儿都很难见到。就是那些负责为官府收税的人、会日日在各处转悠。
要么收税、要么定税、要么催税等等。
收税的人是日日来的。因为海上随时会有船只回来,回来了,就会就地卖海货、或者渔民们就会拉了海货送去镇子上、县里、州城等等卖掉。
如果收税的人看不到具体的出海量,税不就收得少了?所以他们日日就在这边儿转悠。
那些人,都是县衙招募的,都不算什么正经人。除了欺压百姓,别的啥都不用干。
而四十岁的妇人,是这一片岁数最多的妇人。用她们的话来说就是:年轻姣好时、谁愿嫁渔民?
一般都是日子难过了,三十岁左右的时候,家里负担太重,就会想着打鱼为生。才会搬来这里。等五十岁左右,就可以搬走了。干不动了。骨头也被海风吹得受不住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