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六二章 王太后的邀请-《门阀赘婿》


    第(1/3)页

    古训有言:堂前教子,枕边教妻。

    因为孩子七八岁时,分辨对错的能力有限,当众训斥他,孩子因羞愧而长教训,而且还显得家长有家教。即便孩子犯了小错,外人见家长如此有家教,往往都能原谅。

    相反,有那家长不管孩子,骄纵成性。

    但家长不管,社会会帮他们管,而且加倍。所以“惯子如杀子”。

    但妻子往往是成年人,是非观早已成熟,而且有更强烈的自尊心。所以对妻子不能在人前公然训斥,那会让妻子感到十分难堪。若妻子是个软弱的,她会憋在心里,非常难过;若妻子是个强横的,说不准就与丈夫吵起来,更有甚者大打出手。

    当然,什么事都有个度,管孩子应该严格,但孩子到了懂事的年纪,告诉他们是非曲直,适当传授经验,就可以了。否则唠唠叨叨没完没了的, 会让孩子活得痛苦。那是折磨孩子, 而不是教育。

    面对韩坚,秦王选择私下里谈。

    正如诛邪克所言:阵前违令,非杀不可,否则惯出毛病来, 以后还有谁听军令?

    这次放过韩坚, 对诛邪克来说是一次“威严”层面的损失。而诛邪克的损失,无外乎是为秦王考虑。

    秦王站在阵亡功勋碑前, 背着手, 伫立良久,韩坚站在校长背后。

    校长一句话也没说, 韩坚却声泪俱下。

    ……

    已是四月, 谈判终于有了进展,可此时秦王对朝廷非常不满。

    因为在谈判过程中,除了那些早就安排好的新兵蛋子,朝廷一兵一卒也没派过来, 而这严重限制了秦王的谈判。

    在敌众我寡、兵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 要想通过谈判谋取好处, 纯属痴人说梦。

    秦王将和谈成果送到朝廷, 并不是在征求朝廷意见, 而是让他们看看, 这种情况下, 最多能谈成这样。

    文书中说:辽国同意撤兵到榆关以外, 但梁朝必须答应以下几点:双方互派公主和亲, 并保证贵妃以上爵位;梁朝每年给辽国十万两白银、二十万匹绢,辽国每年给梁朝等价的牛羊马匹, 是为互赠;保证古北口和榆关通商,梁朝不限制铁器贸易, 辽国不限制马匹贸易。

    乍一看,感觉蛮公平的。可实际上并非如此。

    比如辽国要用牛马羊抵消十万两白银和二十万匹绢, 但他们的牛马羊单价几乎是梁朝市价的二倍。尤其是优种马匹,价格更是高到离谱, 而且都是公马。

    苏御将文书送至朝廷, 本意是催促曹玉簪给燕云增兵,增加谈判筹码。可曹玉簪却模仿平时苏御开玩笑的口气说: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曹玉簪做过努力,分别拜访贤王、康王。可康王不同意发兵,贤王也就不发兵。而且还有更麻烦的事发生, 唐振听说北方战事吃紧,于是加快税改节奏, 结果引发大规模暴乱, 长安道已打成一锅粥。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