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却连抚恤民生,略微宽柔并济,不避豪强权贵一法同行,谅人疾苦之心都无有。 这般学儒而不存“仁”,治经典再多又有何用? 诸葛亮将心中的疑惑问了叔父,诸葛玄沉默良久,没办法直接回答,只好借先师孔子之言,答道:“君子,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为成人矣。” 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在私利前想起道义,在危难面前挺身而出,哪怕处在贫困时,也不忘初心,坚持如初。 诸葛玄还告诉了孔明,言行一致是件很难的事,不要过多去苛责别人,或许清谈的名士也在治民,只是用的方法不同。 可以远离,但不要凌侮士人的颜面,切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那时诸葛亮若有所悟,以为天下包括名士与割据一方之主,都难以做到心存“仁”意,见百姓疾苦,也无法感同身受。 直到在荆州南阳听闻了横扫天下诸侯,收复雒阳便叫襄阳名士惊恐失声的玄德公。 才明白纵使为人主,也可以做到对万姓一视同仁,以功必赏,过必罚为施政准则,治理州郡,以小我也可以契合大我。 哪怕仅仅耳闻只言片语,也能从其中听出,那种焕然一新,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齐心协力,远胜其于诸侯。 好友徐元直更断言见端可以知末,来日取天下者,绝非景升公,荆州定为他人所守,从此不再谈论仕出刘荆州。 现在一想果然如此,也不知元直在南阳新野为县吏,近来如何了。 诸葛亮忍不住想着,不知为何见天子时,会突然想起徐元直,待听见陛下的呼唤,才回过神。 “孔明之才干,我亦有所知,每逢读书能观大略,焉能为一小吏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