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从青、兖调来的数千农学僮,分散在八百里关中的平原上,有的人埋头研究起水源对粟麦的影响,有人观察土壤,有人则在端详小麦,还有的人干脆寻找另外可食用之物,先给捉到的野兔食之,半月不见暴毙,就自己再亲自试。 反正天子的本意,是为了增加粮食,关中如此多的山岭,只要细心寻找能煮熟食用的东西就好。 结果一番尝试后,野兽吃了没事,反倒农学僮接连暴毙数十人,刘备得知情况后,立马下令制止了神农尝百草的行为。 相比于农官们风风火火的尝试,黔首百姓就平静多了,对他们而言日子是一天天变好,每日劳作能有所得,什么天子赏赐与封侯,那都离他们太远。 最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便是脚下的土地,可惜官府均分的土地,并没有完全属于他们,不能私自买卖,也不能传给子孙。 待到无力耕种之时,丁田会收回朝廷,再分配给无田地的百姓,因此就算子嗣到了分田的年龄,也不一定能重新分到祖辈开垦多年的良田。 这也是许多百姓非常羡慕,能选拔进入军府的战兵与辅卒的原因,除了不能买卖外,分到的田地与立功赏赐的耕田,永远都是士卒的,可以代代相传。 “听闻高陵县军府已经下令,准备选拔再新征四百辅卒,关中其他地方的军府,好像都有此布告,若是我能选拔进辅卒那该多好啊!” 肤色黝黑的中年人捶打着劳累的腰,感慨道。 旁边用镰刀除草的同伴听见此话,顿时笑说道:“你长子、仲子都因瘦弱未选进军府,就凭汝一老丈也想进军府,只能说难如登天。” 同伴毫不留情的嘲笑,并没有让中年人感到难堪,反而同样自嘲道:“谁又知晓武夫还能得到朝堂如此尊重,就连天子也异常爱惜士卒,我等黔首不抓住难得的机会,成为军士在战场卖命立功,为子孙博取土地,或许就再也无良机了。” “想必不用多久,天下土地又要被豪族占据,子孙一遇饥荒灾祸,也就只能靠卖妻卖女,来苟活性命了。” “要有百亩军田,再加上立功赏赐,哪怕后代遇到旱灾,光凭积攒的余粮也饿不死啊。” 中年人话语里露出了浓浓的羡慕。 这已经是很多人共知的事情了,汉家存在多久,就能保军士田地持有多久。 凡有权贵巧取豪夺军田,士卒与其后代可上报军府,军府要是无作为,也可报太守,太守包庇权贵则报州部。 以上方法都行不通,那就无需“过所”直接前往京都报中书台,把事情呈送天子面前,让刘氏天子处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