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郑众忠于汉室,不依附外戚,也不与豪强朋党为伍,一听刘肇要寻《外戚传》当时就明白了刘肇的意思。】 【随即劝刘肇即刻诛杀窦宪心腹郭举、郭璜等人,但刘肇认为窦宪领兵在外,恐生兵变,并未采纳郑众的建议。】 【此时,扳倒窦氏的势力又增加一人。】 【但两人少年加一宦官又怎么能扳倒窦氏?】 【这时,就不得不提刘肇下令寻萧、曹后人之事了。】 【那道诏书里的含义有一人看懂了,那就是少府丁鸿。】 【公元92年三月,刘肇与众臣所依仗的司徒袁安病逝,丁鸿接任司徒要职。】 【四月,窦宪回到京师洛阳娶妻。】 …… 天幕上继续播放着, 巍峨壮丽的洛阳城上一片昏暗, 天空上,一抹黑影正在缓缓吞噬着烈日。 刹那间,黑影占据了燃烧光亮的太阳。 整个世界犹如被暂停了时间,唯有黑暗中的光环在不断流转。 如一只眼睛凝视着京师洛阳。 镜头下移, 南宫前殿, 一身朝服的刘肇面色肃穆的端坐上首,身边则是雍容华贵的窦太后。 窦太后之下,则是一脸骄纵之色的窦宪伫立群臣之首。 大殿中央,一位皓首老人正在上书道: “昔诸吕擅权,天子统嗣几乎转移。” 开头一句,满朝色变! 上首的窦太后恶狠狠的看着老人,身前的窦宪也微微侧目。 老人却犹如未知般继续朗声念道: “哀、平之末,王莽篡位,庙不血食。故虽有周公之亲属,而无周公美德之人。不可使其执政掌权!” 身前的窦宪脸色难看至极,不远处的窦景也握住长戟,只等一声令下就捅死上书之人。 “今,大将军虽欲修身自约,不敢僭差,然而天下远近臣子,皆惶恐尊承大将军旨意。” 听到这话,群臣松了口气。 窦氏几人也缓缓平复面色, “时,初任刺史、二千石者,皆先谒见大将军,请求通名,等候回报,看能不能谒见,许不许辞行。” “虽已有符节玺印在手,已受尚书台之敕命,却依然不敢就此离去。时久者,几十日许,直到谒见到大将军才敢上任。” “此等人不重皇室,投私人家门,实毁大将军之德。使君上威信受损,导臣下权势之盛! 窦太后微微偏头看向刘肇,就见刘肇一脸的神游天外。 还时不时的摇动两下双腿,似久坐麻木,且毫不关心之象,随即按下疑虑。 窦宪则是脸色变换不停,是夸是骂,一时竟分不清楚。 老人不管上下颜色如何变换,自顾自的念着: “人道在下有所悖逆,其效验便显现于天上!” “虽有隐私之谋,却有神明明察实情,既以此显现天象,警诫人君。” “禁微则易,救末则难。人皆以忽微细之事以致其大。” “天不刚,则三光不明,王不强,则宰牧横行!” “陛下,此时应该趁日蚀天象大变之警诫,改革政治、匡救缺失,以此堵塞上天不满之意!” 听到老人奏完上书, 坐在上首的刘肇愣了一会儿,然后期期艾艾的回复道: “呃,好的,朕知道了。” 窦太后和窦宪俱是满意之色。 …… 【公元92年六月初一,丁鸿借发生日食之机上书,暗示刘肇时机已到,可以发动政变。】 【二十三日,刘肇以“到白虎观讲经”为理由,带着刘庆移驾北宫章德殿。】 【命丁鸿任三公之首的太尉,同时兼任卫尉,统领宫中禁军,控制南宫、北宫,令执金吾和北军五校尉领兵备战。】 【下诏将窦宪等人骗进洛阳城,随后关闭城门,收捕郭璜、郭举、邓叠、邓磊,将他们关在狱中处死。】 …… 天幕上, 坐在上首的刘肇虽年幼,却尽显帝王之色。 殿下的群臣皆拱手恭敬而立。 …… 【然后派谒者仆射收窦宪大将军印信绶带,将窦宪封为冠军侯,同窦笃、窦景、窦瑰一并前往各自的封地。】 【同时,派严苛干练的国相监督他们,在确认窦宪、窦笃、窦景到达封国后,勒令他们自杀。】 【朝堂上,凡是依仗窦家关系做官的,统统被刘肇罢免回家。】 【窦氏外戚被诛杀后,窦太后也被幽禁在南宫。】 【至此,刘肇开始亲启政事。】 …… {和帝最出名的除了“永元之隆”的政绩,就当属13岁诛灭外戚成功夺权的经典案例了。这个很值得好好说道。} {十三岁左右亲政,干掉所有外戚势力,且干掉的不是什么臭鱼烂虾,而是以拥有武将最高荣誉之一勒石燕然的窦宪为首的势力!} {很多人都把宦官专政的由头扔到汉和帝头上,就因为郑众,但整个政变里丁鸿才是最重要的一环,前面交代了禁军由窦氏把控,那么后面和帝又怎么能使唤执金吾?查一下丁鸿是谁,然后顺着时间线一捋,就能确定关键一环是在于丁鸿。} {人家的13岁:扳倒权臣外戚,雄才大略,治理国家,造福百姓!} {我的13岁:老师,是的,我肚子疼今天去不了学校了。} {汉和帝是东汉史上一位长期被人忽视的明君。} …… 大秦, 嬴政看着天幕,悠悠长叹。 “寡人当年也是如此如履薄冰。” “这要是寡人的儿孙该多好啊。” “扶苏啊,大秦的希望全靠你了!” 典客府, 扶苏打了个冷颤。 “太子有恙否?” 对面的刘邦关切的看着扶苏。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