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诸葛亮泪斩马谡,就是因为他用法废术,堂堂正正。” “与之对比的就是曹操斩粮官,废法而用术。” “用法,考虑的问题是他有没有违法?有,就严格执法。” “用术,考虑的问题是严格执法的结果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如果利大于弊,就严格执法。如果弊大于利,就放他一马。” “以执法之人的利害关系为权衡,忽视法律区别于一切利害关系的独立之处。” 李世民背负双手,叹气道: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则恰好相反,用法而废术,为严格执法的典范。” “《襄阳记》载:‘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 “诸葛亮与马谡情同父子。” “但,《诸葛亮书》有云:‘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 “诸葛孔明执掌大权,马谡是生是死就在其一念之间。” “但是他顶住了压力,控制住了情感,毅然处死了马谡。” 李承乾看了看天幕,又看了看李世民。 “所以,挥泪斩马谡,不在于马谡,而是在于挥泪?” 李世民诧异的看着李承乾,又收敛了脸上的情绪。 “是的,大公无私,不代表诸葛亮没有情感。” “挥泪斩马谡,是情到深处,真情流露。” “正因诸葛亮是这样真性情的大丈夫,所以刘备、马谡,才会先后向他托孤。” “曾子云: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这就是诸葛亮。” “君子也。” “为成刘备之遗志,扶汉室之兴。” “能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刘备、诸葛亮,二人能以败者之姿流传千古。” “凭借的就是他们心中那一以贯之的道义!” 李世民目含泪光,抬头笑着道: “那是人心所向啊。” …… 天幕上继续播放着, 头戴通天冠,身穿蓝色大氅。 神态已然再度苍老几分的诸葛亮,双手拱礼,躬身对坐于上首的刘禅悲戚道: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 “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刘禅看着下方垂泪的老者,欲言又止。 “一切就依相父之意。” …… 【公元228年十一月,魏国大举进军东吴,魏征东将军将曹休为东吴大都督陆逊所败,张郃东下,关中极为虚弱。】 【诸葛亮认为进攻时机已到,准备全师出兵伐魏。】 【但蜀中不少大臣,安于逸乐,对进军一事心怀疑虑,产生了不少非议。】 【为此,诸葛亮再次上表,苦心孤诣,申明讨伐的决心。后世称之为《后出师表》】 【公元228年冬十二月,诸葛亮复出兵散关。】 …… 季汉, “孔明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