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 {魏征劝诫李世民,最喜欢用广神来当反面教材了,一劝一个准!(妙啊)} {原来杨广最大的历史贡献是培养了唐太宗(狗头)} …… 大隋。 杨坚深吸一口气。 不生气不生气…… 不生气才怪了! 朕好好的开皇之治! 就被那逆子竖立成暴秦那般的典型了! …… {还有喜欢拿李渊做例子,也一劝一个准(狗头)} …… 大唐·高祖时期 四个人面无表情,大殿内一片死寂。 …… 大唐。 谏官制度的核心还是看皇帝的主观和有没有谦虚纳谏的人品。 制度虽然在其次,但也能发挥很大引导和约束作用。 李世民背负双手,傲然而立。 但像朕这样开明的君主又有多少呢? 有权力而任性的皇帝实在是太多了。 还好啊,大唐的后世子孙们学习了朕这值得敬仰的一点。 不错,不愧是朕! 除了朕谁能容得下那个乡巴佬啊! 不过,魏征可不只是直言啊,他是真的言简意赅切中要害。 …… 大唐·宣宗时期 这个制度还是要归功于开国皇帝的开明精神。 李忱敬仰的看着天幕里的太宗皇帝。 什么?太宗皇帝不是开国皇帝? 你放屁! 你还能比朕更了解谁是大唐的开国之君?! …… 大宋。 赵匡胤指着天幕对着赵德昭道: “有时君主不但要求谏诤者是出于忠诚和尽心竭力,更要求臣下进行谏诤的内容要符合自己的私心私欲。” “要求能善观风色,不可批逆鳞,直捅君主的丑处和痛处,历史上因拒谏而遭驱贬以至杀害谏诤者的事例是很多的。” “君主鼓励臣民谏诤,设立专职谏官,但纳谏与进谏只是君臣之间的一种道义上的契约。” “它本身是没有一套与之相关的制度来约束君主必须听从。” “听与不听,从与不从,一切由君主自己决定,从而也让谏诤制度成为虚文。” 赵匡胤指着点了点天幕里的李世民道: “哪怕是在言谏和封驳制度比较完善的唐太宗时期,也曾经出现过“阿旨顺从,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的现象。” “足以证明没有制度约束君主听从谏诤,没有制度保护谏诤官员的安全,谏诤制度往往就会流为形式,成为摆设。” “这也是唐末废了谏官的缘由。” 赵德昭看了眼天幕,随即道: “所以父亲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缘由,是为了保护谏官?” 赵匡胤点点头,随即感叹道: “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门下省担负着“驳正违失”的职责,有权“涂窜诏敕之不便”,也有权将皇帝的诏令驳回。” “谏官也具有相应的监督权力,但还需有不杀士大夫的制度才能保证权力得到制约。” “不杀士大夫,才有敢言之士。” “士大夫的气节,不能依靠不怕杀头的勇气,而必须有制度作为保障才行啊。” …… 有人问李世民的分会是多少,这章内容其实就透题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