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随后扑到长孙皇后的怀里。 小李治人都灰白了。 装了吗?如装。 李世民看的好笑又好气,同时心里也有些许安慰。 这时的小儿子将事情挑明,这件事就不会成为一根刺扎在兄弟二人之间。 而此时的承乾。 李世民微微看向自己的大儿子。 一脸温润之意的长子毫无半点成见。 全不像天幕里的那种偏执阴狠。 他不知道自己给承乾都安排了些什么,又使他都经历了些什么才变成那般模样。 但现在…… 朕绝不允许那些事情再次发生! …… 【公元651年,以长孙无忌为首一众大臣把奉敕修订好的律、令、格、式的新版本奏报李治。】 【当年九月诏令向全国颁布新法。】 【新法经过全面修订,成为唐代一系列法律当中最重要和影响最大的法律之一,称为《永徽律令》。】 【公元652年,李治大量招揽有学识的人,对唐律规定逐条进行解释,最后由长孙无忌等人将律文和解释编撰在一起,编成一部能用于法制教育的详细的刑法官方注释。】 【这部形式稍作变动的疏义,就是流传至今的《唐律疏义》。】 【它在此后的几百年里,一直是刑法的权威性注疏。】 …… {《唐律疏义》是唐高宗秉承李世民遗训,按照《贞观律》的立法原则修订的。} {直至唐玄宗时期,百姓与官员仍然认为《贞观律》与《唐律疏义》是并行的。所以《唐律》实际上是定型于贞观时期,而完善于永徽年间。} {《贞观律》和《永徽律疏》的制定和颁行是法律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并且影响遍及朝鲜、日本、越南等亚洲各国。} {乃至在世界法律体系中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成为独树一帜的一大法系。} …… 大唐·玄宗时期 李隆基神色淡然的看着天幕。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 高宗皇帝没有太宗皇帝的野心勃勃,也没有武则天的雄心壮志。 他有的只是一颗忠善淡泊的宁和之心。 如果没有高宗皇帝的种种安定之举,那么就没有后来的武则天。 也没有现在的大唐盛世。 可高宗皇帝的功绩,是继承和发展了贞观之治。 巩固了太宗皇帝的功绩,为大唐走向巅峰与辉煌奠下基石。 毕竟…… 抬手摸了两下胡须。 李隆基脸上浮现一抹嘲讽。 隋炀帝不就是那既野心勃勃又有雄心壮志的人吗? 脚踏实地才是最难的。 …… 唐朝对李治与武则天的评价都是正向居多,直到五代和宋朝开始。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