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大明·永乐时期 朱棣扶膝而坐,对一旁倒茶的朱瞻基淡淡道: “唐玄宗深得用人识人之重!” “并且能沉下心抓住要害。” “深知为帝者不能远离地方。” 看着天幕,朱棣接过孙子端来的茶盏,似对朱瞻基又似对朱高炽言道: “这自古以来啊,唯汉唐之制可见远谋。” “汉代太守与春秋诸侯相差无几。” “像什么征辟僚属、赏罚、军事、刑法、赋役等方面各事务他们都可以自主决定。” “那时的县令是听命于太守的,弄的就像是他臣子一样。” “所以那汉宣帝不就在诏书中说过吗?” “与我共天下者,其二千石乎。” 朱棣吹了吹茶汤,轻饮一口,咂了咂嘴。 “有点淡了。” 一旁的朱高炽开口道: “浓茶伤身,爹,喝点淡的对身体好。” 朱棣眼睛一翻,没好气道: “还管起你老子我来了,你自己不喝的也浓吗!” 挂着两个熊猫同款黑眼圈的朱高炽低头看了看茶盏。 掌心大小的玉盏里是一片墨绿。 “儿子这是提神用的。” “浓的,劲儿大!” 朱棣眉眼一竖,茶盏一放。 “嘿!你小子什么意思!伱……” 一旁的朱瞻基赶紧插话道: “说太守!爷爷!继续给孙子讲讲这区别。” 朱高炽捧着小小的茶盏一口一口饮着。 朱棣平复一下,哼了一声。 “太守的权力如此之大,则选任县令就显得相对不那么重要。” “所以汉家天子只需要用心做好二千石官员的选拔任免工作就能够治理好天下。” “而自隋以降至唐宋,虽有府、州来统辖地县。” “府、州长官也有上传下达、稽查考核辖县官员的职责。” “但他们已经不能单独掌握属下县令官员的赏罚任免之权,而县令们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治理百姓了。” “因此这天下的治乱,百姓的生死,就全看县令是仁是酷、是贪是廉。县令就显得很重要了。” “因此,唐玄宗此举就是为了保证县令一级的官员都能仁而有道!” “如此,天下才能安稳有治。” 朱棣说到此处,一旁的朱高炽微不可查的叹气一声。 但那边的爷孙两毫不知觉。 “当。” 茶托放在石桌上,与玉盏发出一阵脆响。 那边的爷孙两齐齐看向胖太子。 “唐玄宗下诏要求在京五品以上的官员、各州刺史以及京兆、河南、河中、太原四府的府尹、少尹各自举荐县令。” “确实是很重视县令。” 朱高炽放稳茶杯,扶膝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