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唐军前面的战车试图对叛军形成冲击。 但燕军在东口堆积了稻草,乘着东风点着。 瞬间! 大火瞬间蔓延引燃山间林木,随即形成一片火海! 唐军前冲的马车也被焚烧起火。 遮蔽山谷的烟雾弥漫开来…… 厮杀声震天而起…… …… 【六月初八,哥舒翰领兵与燕军决战。】 【唐军以王思礼等率精兵五万在前,庞忠等率十万大军继后,另派三万人在黄河北岸高处击鼓助攻。】 【两军相交,唐军见叛军阵势不整偃旗欲逃,便长驱直进,被诱进隘路。】 【叛军伏兵突起,投滚木檑石,唐军拥挤于隘道难以展开,死伤甚众。】 【哥舒翰急令毡车在前冲击,被燕军用纵火焚烧的草车堵塞不得前进。】 【烈焰浓烟冲向唐军,人人睁不开眼目,只能在烟雾中刀枪乱舞,结果杀死的都是自己人。】 【后面的弓弩手看见前方起了战斗,以为燕军杀了过来于是万箭齐发,箭囊全都空了。】 【日影西斜,烟雾散尽。】 【唐军才蓦然发现,前方只有几十辆烧焦的草车和遍地横尸的唐军,一个燕兵也没有。】 【这时,崔乾佑命同罗精骑从南面山谷迂回到官军背后杀出。】 【唐军前方被堵,后路被截,顿时彻底崩溃,人人争相逃命,有的丢弃盔甲逃进了山谷,更多的因相互推挤而掉进黄河,纷纷溺毙。】 【一时间,隘道中到处是惨不忍闻的嘶喊和哀号,死亡的喧嚣直上云端,响彻天地……】 【黄河北岸的唐军见势不利,也纷纷溃散。】 【哥舒翰只带数百骑狼狈逃回潼关。】 【唐军近二十万人的军队,逃回潼关的只有八千余人。】 【六月初九,崔乾佑攻占潼关,哥舒翰被部将挟持至洛阳,投降安禄山。】 …… 天幕上。 勤政楼内。 一直红光满面的李隆基,此时一脸破败之像。 双眼无神,不知注视着哪里。 而殿内,一片喧哗不绝。 “二十万大军……没了!没了!” “不可能!三百年了!自贺拔岳入关,潼关从来没有被正面攻破过!即使是高祖,也只是施计迫潼关投降!数百年了!潼关的平安火每日升起!” “陛下!平安火已断!奔来的将士所言非虚!潼关失守了!此时长安将要落入铁蹄之下,不如蜀地安全,不如去往蜀都。” 杨国忠一脸急切却又强行按捺住,迅速陈列弊害。 “陛下!万万不可啊!” 突然,一位皮肤黝黑的官员出列大声喝止! …… 大唐。 坐在龙座上一脸木然的李世民,眼珠微微移动。 “朕……记得他……” 话一出口,底下的众臣愕然发现,皇帝的声音一如夜枭般凄厉、沙哑。 而一旁的长孙皇后则死死压抑住面上的异色,但双手却不由自觉的紧紧拧在衣袖上。 她闻到了血的味道…… “……诗人,高适……” …… 天幕上。 泪水盈眶的大臣高举着玉笏,大声谏言: “臣!请即日招募城中敢死之士及朝官各率家僮子弟出军防遏!” “长安粮草在!人心在!” “陛下!圣人!您是有过丰功伟业的圣人啊!” “长安没有失!” “您不能走啊!” 笏板掉落,臣子双膝跪地叩首悲泣道: “不能走啊……圣人……” “河北还在……长安还在……” “……大唐……还在……” 殿内众人望着哭泣难制的监察御史。 一片难言的死寂。 上首的白发老翁,缓缓闭上双目。 …… 【六月十三日,李隆基出逃长安。】 【西京留守崔光远、监军宦官边令诚等人,开城纳降,安禄山大将孙孝哲率叛军进入长安。】 【花萼楼的文人侠客,上元夜的万人空巷。】 【百姓们的鬓间牡丹,诗人们的斗诗万章。】 【世人口中的盛世大唐业,巍巍长安宫。】 【在这一天,彻底崩塌了。】 …… 尽力了,顶天就是写到这种程度了。 为了找感觉去看了长安十二时辰,看到贺知章指着皇帝鼻子骂那段是真给我看哭了…… 情绪有了,然后发现特么的写不出来! 憋气啊!!! 自相残杀这个有人可能会说是香积寺…… 这个其实有点奇妙的错误。 因为符合二十万和自相残杀两点的,只有哥舒翰的灵宝之战。 香积寺,它不是自相残杀。 就是唐军与燕军、官军与叛军。 安禄山那是立国了呀。 第(3/3)页